|
陶澜 胡晓明登上“小鹰号”有种莫名的恐惧
昨天开始在本报连载的《我在“小鹰”号上亲历战争》一书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作者、新华社主任记者胡晓明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嵌入”美国作战部队实地采访今年3月美伊战争的中国记者。
本书记录了美伊战争前胡晓明被选为中国“嵌入”美军的记者,直到“小鹰”号航母撤离伊拉克近50天的生活。全书近16万字,有作者在战争一线了解的作战实况和宏观战场的战报;每日直观美官兵作战情景和趣事,还有美军作战航母上美军官兵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情感经历与故事等。昨天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远在美国华盛顿的胡晓明。期待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记:当你听到可以“嵌入”美军采访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怎样的?
胡:听到这一消息,一方面感到很突然,另一方面也感到很兴奋。感到突然,是因为自己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从将信将疑开始准备到正式确认让我去随军采访有一个过程。从新华社华盛顿分社领导通知我和另一位记者为随军采访做准备时,我心里还是在想,也就报个名而已。而且,考虑到中美两国关系比较复杂,我当时认为美国国防部多半不会允许中国记者在战争中与美军一起行动,还是同吃、同住、同行动。
感到兴奋,是作为一名记者很自然的反应,可以说是一种职业性的条件反射。我想,大概所有的记者都讨厌平淡无奇,老是盼望身边有重大历史性事件发生,好给自己找点事做,写点东西出来,我也是这样。伊拉克战争不管是对记者个人还是对新闻媒体来说都是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我也觉得一下子一副重担压到了自己的肩上,能不能挑得动,要挑着重担走多远的路,路好不好走,这都是当时想的问题。上了“小鹰”号只能听天由命了
记:之前了解海军的生活吗?
胡:一点都不了解,以前连普通的军舰都没上去过。走之前看过一些资料,但是对我来说是非常抽象的。
记:是否害怕过?是否有过各种各样的担心?
胡:不仅害怕过,而且这种害怕是多方面的。分社领导要我报名时,我有点犹豫,脑子里闪现的首先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伊拉克炎热的沙漠和海湾战争综合症等。谁知道到战场上去会碰到什么事情?
我还害怕自己体力会跟不上美军的沙漠求生训练,身体难以适应伊拉克沙漠中的热带气候。当时看到报道,美军在国内军事基地已经训练了几批战地记者,其中包括5英里急行军、俯卧撑、射击、如何躲避炮火、防止生化武器袭击等内容。
后来,美国国防部要求随军记者打炭疽、天花疫苗,我又害怕这种疫苗产生很大的副作用,身体受不了,到时影响工作。此外,我也担心自己在战场上万一遭到生化武器袭击时不知如何应对。
记:知道不是随美军地面部队,也不到伊拉克,而是上了
“小鹰”号航母之后呢,还害怕吗?
胡:登上了“小鹰”号航母后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我想,首先是对这一特殊环境产生一种恐惧。上航母前向美军递交了生死状,只好听天由命了。
航母是个巨大的钢铁城堡,里面机关很多,像个大迷宫,曲里拐弯的,开头几天没人带着根本找不着路。随军记者居住的舰舱非常狭小、拥挤,没有窗户,24小时不见阳光。舰舱门口和过道里堆放着许多武器弹药,航母上用的都是海军术语,听不懂。
航母24小时都在游弋之中,除了知道自己在一个铁罐子里呆着外,不知道自己漂泊在海湾何处,还担心航母会不会遇到导弹、鱼雷等武器的袭击,加上工作压力又大,有时刚睡着就被惊醒,睡不着觉。后来慢慢适应了环境就好了。人生要是没有战争会特别美好
记:同行的记者来自世界各大著名媒体,你作为惟一来自中国内地的记者,此次采访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胡:美军这次邀请来“小鹰”号航母采访的基本上是来自美国盟国的记者,我作为惟一来自中国内地的记者,在航母上总有一种“边缘人”的感觉。此次采访最大的收获是,经过战火的洗礼和特殊环境的考验后,无论是业务还是身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深的感触是和平之可贵。回到美国后,对比自己在航母上的35天生活,觉得人生要是没有战争会特别美好。躺在床上时,我经常会想起在航母上的那张小小的上铺和艰苦的生活,希望任何地方的人都能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
记:你曾参加过多次重大报道,包括巴基斯坦政权更迭、阿富汗内战、美国总统大选、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西方八国首脑会议等。那么,这次的随军采访与以前有何不同?
胡:在我15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中,这是一次最兴奋、最独特、最具挑战性的采访。首先,大批随军记者“嵌入”美国各军种部队进行战地采访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第一次,我事先根本不知道会碰到什么情况,一切只能见机行事。其次,我作为中国内地惟一的跟随美军记者,处于一个非常复杂而微妙的位置中。由于采访的独特性和中美关系的敏感性,此次采访得到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在“小鹰”号航母上采访写稿都特别小心。一方面遵守美国的随军采访守则规定,另一方面主动出击,积极采访,千方百计使所写报道体现出中国的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