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将思念留给我自己……”看过黄磊作客《艺术人生》的观众,一定都记得节目最后他的学生们围坐在他身边,与他一起合唱的这首深情的歌曲。而今,把青春付给了他的学生和他的影视剧的黄磊说要用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连续剧来纪念自己的青春,其实今年,他也就32岁。这部戏叫《似水年华》,主人公“文”的个性颇似黄磊本人。该剧目前正在央视进行最后的修改,原先的25集变成22集,于7月10日起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
以往,黄磊身兼教师和演员两职,如今他是又多了两个身份———导演和编剧。在上海的一处老式公寓里,正在拍摄电影《38度》的黄磊给记者道出了他四位一体的生活。
为人师:学生管我叫师父
黄磊是如今中国影视圈小字辈中当之无愧最具文人气质的演员。其实他更愿意告诉大家的职业是人民教师,虽然,长着娃娃脸的黄磊没有传统意义上师道尊严的模样,可他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弟子们无不对其五体投地,都尊称他为“师父”。黄磊强调,是“师父”而不是“师傅”,即亦师亦父的意思。“我就是这么称呼我的老师的,所以他们也就学我的样儿了。”黄磊讲到学生们总是很得意。他说如今孩子们都毕业了,跟爹妈讨了钱付了首付,纷纷“承包”了他家那幢楼附近的各小区,团结在他周围。
“每天一到中午,我就挨家挨户打电话:“哎,今天吃什么?”然后四处去蹭饭。黄磊要是不这样“为老不尊”,大概也没那么多学生那么爱戴他。
自我评价:我和学生们的关系是亦师亦父,亦师亦友,这让我获得充分成就感。
做演员:要改变压抑形象
除了教书育人,黄磊最爱的就是精工细做自己的影视剧,他曾主演过的电视剧都倍富人文气息,他这回首度自己打造的片子也不离这个样板,一样的美轮美奂,一样的精致淡雅。在《似水年华》里黄磊饰演的角色叫“文”,在江南古镇乌镇长大,对现代都市文明和他本人一样也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文”北大毕业后回到家乡帮助抚养他长大的齐叔叔整理古籍为职业,干练的女子婚纱设计师“英”来到图书馆,两人同时抽到一本书,拿开书,所有的故事在四目交汇后迸发而出……
与黄磊在《人间四月天》中配戏后成为生活知己的刘若英,这次在《似水年华》中与黄磊再续情缘。《似水年华》里英的角色是为刘若英量身定做的:一个30岁的女子,秀外慧中,虽然阅历无数,却依然保持着对生命、对爱情的敏感。在金马奖、金像奖、金紫荆奖三度封后的李心洁,在《似水年华》中扮演古镇女孩“默默”,俊美、聪慧又骄傲,用充满初恋忧伤的目光注视着“文”。而该剧的老馆长由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担纲。此外,艺人苏慧伦和黄舒骏,还有黄磊的许多学生,也在剧中客串了角色。
他说演这部片子时感觉有一种“绝望的美”,但这种绝望不同与《人间四月天》和《橘子红了》中的凄美,这种绝望是理性而温存的。“所以虽然不是圆满的结局,但观众不再会觉得我演的片子全都很压抑了,人物的内心虽然恬淡,却还是充满希望的。”
自我评价:演员不算我的主业,演得嘛……还行吧,但我不会接太多戏,我也不愿当什么偶像,那多累。
黄磊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无欲无求。夏日里,汗衫短裤,两点一线———北京电影学院离他家仅三五分钟路程。他的社交圈不甚丰富,也不爱出去跑,一辆车买了6年,才跑了3万公里。早就闻知黄磊“抵触”现代高科技———从不上网,也不会用电脑,他自己写剧本都是一笔一笔含辛茹苦的码出来的,这20多集《似水年华》曾让他瘦了20斤。如今虽身在上海拍戏,但为筹备他的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电视连续剧《天一生水》,说的是天一阁藏书的故事,文化含金量深厚,得查阅大量的资料,他白天拍戏,晚上就挑灯夜战写剧本,边上是从北京背来的成摞的书籍和文稿。
不止写剧本,黄磊还手写出了一本散文集《十七楼的幻想》,即将出版。他却声明:“不是赶时髦出自传,只是多年来攒下的随笔,坐在家里客串了一把‘作家’。”
问到他为何如此异类,坚持手写写作。黄磊没吱声,他边上的一个做他助理的学生搭话:“没什么为什么。他老了呗。”引来记者们一阵怪笑,小同学却答得严肃,好像这是不争的事实,反而奇怪记者的反应。看来,黄磊虽然有时候看上去比他的学生们还小,其实还是被奉为“长辈”的,难怪他要来纪念青春。
自我评价:作家是当不了,不过经过练笔,没准以后可以当个记者,我现在就在为《南方都市报》写专栏呢。
演而优则导:为古典创新
《似水年华》片尾,当“英”带着与“文”的承诺离开乌镇后,为了纪念这段感情,“文”决定造一座高塔遥望他在海峡那边的恋人。显然,他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实现“文”的这座心中之塔呢?黄磊提出了一个中国电视剧人从来不曾用过的手法———动画。动画的使用最后扩展得更广,如乌镇外面英和文经常约会的树林,湖水等等。最后,基本上每集都有1分钟以内的动画。但剧中使用的动画并不是时下流行的电脑动画,而是手绘动画,是用彩色铅笔一张张描绘出来的素描动画。黄磊赋予动画的使命并不是叙事,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抒发感情、营造气氛,古典而浪漫。
第一次做导演,黄磊将故事放在了千年古镇———乌镇。对此,黄磊的解释是,这样唯美的爱情发生在都市是不可能的。据透露,《似水年华》在被审查时,一个画面、一句台词都没被改动就获得了通过,看片会后,专家都特别喜欢,把这部戏定义为“婉约派”,并赞许说其真实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黄磊对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相当看好,“收视率?我很有信心。”他还更正说纪念并不一定因为失去,“我的青春还没到小鸟一去不回来的时候。”他咧开嘴笑,窗外有一缕阳光打在他脸上。
自我评价:当导演主要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我不是个有计划的人,不一定一直当下去,走一步看一步吧。
当编剧:偶尔客串作家
黄磊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无欲无求。夏日里,汗衫短裤,两点一线———北京电影学院离他家仅三五分钟路程。他的社交圈不甚丰富,也不爱出去跑,一辆车买了6年,才跑了3万公里。早就闻知黄磊“抵触”现代高科技———从不上网,也不会用电脑,他自己写剧本都是一笔一笔含辛茹苦的码出来的,这20多集《似水年华》曾让他瘦了20斤。如今虽身在上海拍戏,但为筹备他的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电视连续剧《天一生水》,说的是天一阁藏书的故事,文化含金量深厚,得查阅大量的资料,他白天拍戏,晚上就挑灯夜战写剧本,边上是从北京背来的成摞的书籍和文稿。
不止写剧本,黄磊还手写出了一本散文集《十七楼的幻想》,即将出版。他却声明:“不是赶时髦出自传,只是多年来攒下的随笔,坐在家里客串了一把‘作家’。”
问到他为何如此异类,坚持手写写作。黄磊没吱声,他边上的一个做他助理的学生搭话:“没什么为什么。他老了呗。”引来记者们一阵怪笑,小同学却答得严肃,好像这是不争的事实,反而奇怪记者的反应。看来,黄磊虽然有时候看上去比他的学生们还小,其实还是被奉为“长辈”的,难怪他要来纪念青春。
自我评价:作家是当不了,不过经过练笔,没准以后可以当个记者,我现在就在为《南方都市报》写专栏呢。(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