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事实何须解释
无论是3年前的“口香糖事件”还是现在正在热头上的“《芬妮的微笑》纠纷”,王志文总是一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模样,任凭一干熟悉内情的朋友在一边干着急:“明明自己有道理,你怎么就不找个机会解释清楚呢?”他却是淡淡一句:“是事实就不需要解释。”王志文的交友之道即是如此,当他和一些好朋友之间有了误会互不来往,他也从不急着解释什么,“是朋友就不必解释,让时间来解释”。有一天他又和朋友和好如初,彼此仍不解释一句,王志文说他喜欢这种“尽在不言中”的默契感。王志文很清楚与媒体打交道不同于朋友之间的交往,他坦言对某些媒体很失望:“我经常碰到这两类问题,一种不客气地讲是很没意思的,让我根本不屑于回答;还有一类是带有攻击性的,要让我交代问题。我觉得这样的采访是缺少基本职业道德的,于是我不在乎去解释什么。”
王志文很清楚与媒体打交道不同于朋友之间的交往,他坦言对某些媒体很失望:“我经常碰到这两类问题,一种不客气地讲是很没意思的,让我根本不屑于回答;还有一类是带有攻击性的,要让我交代问题。我觉得这样的采访是缺少基本职业道德的,于是我不在乎去解释什么。”
这种不合作的态度很容易被媒体定性为“耍大牌”,殊不知他的特立独行由来已久。当年他还在北电读书时有一个剧组的副导演找到他,跟他谈了两天后让他在20分钟里接下这部戏,他却坚持要先看剧本。对方觉得你一个大学快毕业的学生,我们用你就不错了,还看什么剧本呀。王志文又开始犯倔:“我现在明确地告诉你,不用等20分钟,你马上就换人!”
我爱聊天不爱“受审”
说起来王志文上《艺术人生》还是陈凯歌给做的“媒”。“好多节目吧,说白了不是跟你聊天,他是要让你交代。所以我一直比较怵这种节目,我不喜欢这种‘受审’的感觉。”《艺术人生》约了王志文半年多他愣是没答应,直到赴京拍摄《和你在一起》时导演陈凯歌向他提起此事,并给他看了自己做嘉宾的那期节目的录像带。“后来和他们节目组接触,他们挺认真,事先做了不少充分的案头准备。我还挺爱跟他们聊的。”结果进了棚,主持人朱军一个问题出来,王志文把没问的也全答了。
录制《艺术人生》对王志文而言是一次愉快的经历:“这个节目很诚恳,无论是对嘉宾的准备还是访谈,比较人性化。我不是不愿意跟人聊天,聊天不是说跟谁都能聊的。我也不是故意要和人不舒服,大家都好好地交流不是挺好的?”
成名不是我想要的
尽管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些媒体笔下的“问题明星”,但王志文始终不愿迂回。在他看来,演好每一个角色才是头等大事,至于其他的应酬或采访则显得并不重要。“刚出道那会儿我也盼着成名,是觉得自己没把这一行做好,当时的认识仅限于被大伙认识,得让大家觉得脸熟。后来《过把瘾》出了名,才发现这事不是我想要的,每天说着同样的话,几乎是不着边际,越来越不喜欢这些事,看上去你盼着这个,但当它真正如洪水般涌来,你招架不了。”
王志文终于发现自己的真正想法就是做一个不错的演员,“我问自己,你到底是喜欢这个事,还是喜欢这个事带来的其他东西。我说还是喜欢这个事。所以在这个事上我一直不含糊,但别的事就含糊了。”
就在这篇访谈准备见报时,忽然传来了影片《芬妮的微笑》投资方把王志文告上法庭的消息,原本快接近偃旗息鼓的事件陡然间升温再度成为焦点。接下来的一个多礼拜中,媒体同行们忙得不亦乐乎,报章上连篇累牍地发表着到投资方老总痛陈为何要和王志文打官司的N个理由,只是到了王志文这边就显得冷清了许多,除了律师的一纸表态和经纪人以“相信法律”为主题的简短应答,王志文本人未曾在公开场合流露过只言片语。记者对他的犟脾气并不陌生,但面对愈演愈烈的“芬妮”事件和近乎“一边倒”的形势,总觉得再沉得住气的人此刻也多少会有点着急上火,可是电话那头王志文的语气却依旧轻松自如:“哎,你可别影响我打球啊……”于是一切释然,诉讼的结果自有法律公论,王志文依然真实地演绎着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的访谈报道,当然也不会因外界的波动而改变。
事实上,王志文给别人的印象也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喜欢他的人夸他真实坦率,讨厌他的人就是受不了他的格色自我。在他几次陷入是非纷争时,他只会问自己有没有坚持原则,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他永远是一脸无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经常在他身上发生,前不久欣然走进央视《艺术人生》节目,就因为在他眼中这是一档“认真聊天”的节目。说来说去王志文的脾气改不了,如果有一天他也学会了八面玲珑、人见人爱,那么王志文就不是王志文了。 (记者蔡颖)(来源:新闻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