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把拍摄《绿巨人》称之为他从影以来遇到最大的一次挑战。
“自从《卧虎藏龙》之后,李安一直等待突破的机会,他期望打破他在以往电影中的想象力。”
然而,6月18日的试片会上,好莱坞影评人士认为这部电影实在是一部冒险之作……
2003年6月20日,被称作“李安转型之作”,耗资一亿五千万美元的影片《绿巨人》,开始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
对李安来说,这个特殊的星期五带给他的结果只能胜,不能败。因为这是一场豪赌,他压上了他多年积累起来的业界名声,压上了那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为他赢得的全部职场赌资。
“每人心中都有个绿色的魔鬼”
早在1962年,两位漫画大师斯坦.李和杰克.科尔比联手开创漫画书《绿色巨人》,跟当年同为漫画书的《蜘蛛侠》、《闪电侠》、《夜盲侠》相比,《绿巨人》享有更大的名声也拥有更多的拥护者,他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美国漫画迷心中最恐惧却又最渴望成为的一个超人形象。
《绿巨人》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布鲁斯.班纳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身体里的某些基因就被对人体基因实验有着疯狂“进取心”的科学家父亲搞了“一下”,为此长大了的班纳,在性情上一直抑郁孤僻。一次,一个小差错引发的爆炸使班纳的身体被爆炸带出的伽马射线击中,这些打中他身体的核子射线,击活了那些从儿时起便一直沉睡在他体内的怪异基因,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基因突变。父亲当年的“实验之罪”,终于在儿子身上找到了载体和承受者。
班纳发现,他不能生气了,因为只要他一生气,或是在情绪上有任何的波动,他的身体就开始变绿,而且越变越庞大,大到成为一个15英尺高的巨人,满身都是暴突的肌肉,可对抗任何子弹的袭击,可把M1坦克像玩具一样随手抛上天,可将任何阻挡在他面前的东西打得粉碎。只是班纳发现这一切陡然变大的部分似乎并不是他身体的全部,因为他的脑容量在成为巨人之后似乎明显变小了,原本是科学家的他智力大幅度降低。于是这个被他心中的火气催生出来的巨人成为了一个有着高破坏力、杀伤力,智商却极度幼儿化的“怪物”。人们对这个绿色巨人的围捕也开始了……
如何控制自己心中的愤怒,这是《绿巨人》里的班纳和现实中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每个人,都难免会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淤积在心而怒火中烧,最终忍无可忍地爆发,而爆发之后却又无奈地发现,这种发火的行为除了可能令自己被定性为涵养不够之外,竟毫无杀伤力,也起不到半点的威慑作用,这才是一件最令人恼火的事情。
而变成绿色巨人的班纳则会对着令他生气的人一字一顿地说,“别让我生气,你是不愿意看到我生气后的样子的”。从此,全美国的动画迷们都开始梦想自己也能像班纳一样,对着面目可憎的老板,说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豪言,然后陡然变身成为一名巨人,俯视着那个招惹你的人。试想一下,如果这一切描述都是真的,那将会是一个多么令你激动的时刻!
按导演李安的话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绿色巨人,如何去控制它、战胜它,这正是我想在片子里思考的。这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剧。”
李安的胜算有多少?
能否准确把握影片主人公的心理轨迹和角色间相互的情感脉络,这是环球公司在为《绿巨人》挑选导演时最为看重的一点,也是李安最终被拉进这场豪赌的原始起因。“他精通心理学”,这是好莱坞很多演员和大制片商对李安在导演技巧上给出的最为常见的评价。
这个评价也同样直接点明了李安多年来在众多影迷心目中确立起来的导演风格:含蓄、内敛,人物内心复杂、情感丰富细腻,经他之手打造出来的影片,不论故事发生在东方还是西方,不论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的江湖儿女,还是英国的名媛绅士,都若有若无地散发着一股忧郁、清婉的气质。
然而这股气质似乎跟巨人、怪物多少有几分间离,难怪许多影评人在旁观这场豪赌开局之前,都不无疑惑地发问:一个具有东方韵味的导演将以何种面目,把一个最具有美国传统文化特性的漫画人物带到观众的眼前。这样的发问多了,影迷们的好奇心也就越发地膨胀起来,而环球电影公司也就在这样不断的疑问声中,又为自己的这场敛钱豪赌赢来了一个先手:李安如愿地成为了这部大制作的又一个卖点。
然而只是因为单纯地抓住了这个卖点便轻易地开局设赌,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不论是李安自己还是环球公司都清楚地知道,他们这次的联手做庄还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破绽,而这个破绽对于开设《绿巨人》赌局的庄家来说,却是致命的:那就是电脑特技在李安几乎就是全盲,尽管环球公司请来了著名的特技效果公司光与魔(ILM)来协助李安,但出牌手和打牌人的分离,无疑让这场本就悬念丛生的赌局更加扑朔迷离。-王静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