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影片的极致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段时间你好像不忙?
路学长(以下简称路):外部动作比较清闲,实际上脑子也不能闲着。在准备拍下一部片子,寻找剧本。
记:现在签了华谊公司,剧本可以自己选择吗?公司给你们比较大的空间?
路:在找剧本的同时自己也写写。华谊公司签约的导演基本给他们自己找题材。
记:找剧本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谁适合来演,像《卡拉》中葛优演的老二?
路:演员是下一步的事情,先只考虑剧本,《卡拉》是个例外。我写剧本的时候写着写着葛优的形象就出来了……
记:一些导演不爱用明星大腕,甚至还会用一些非专业的演员。
路:我本人也是,我有时候也喜欢用那种非职业的演员。但由于牵涉到商业因素和发行,到我做《卡拉》的时候,开始觉得作为一个导演,离开市场是没法生存的。特别是《卡拉》这样带有个人独立视角、不属于商业气息扑面而来的那种电影,我觉得能够找一些知名演员来,为什么不借一下力?
记:记得你说过在考虑市场的时候会有一个底线……
路:任何事情都有个底线,不光是在考虑市场上,在你通过审查的时候,还有艺术上……都会有一个底线,你可以做一些牺牲和让步,但你始终朝向自己的目标,这是另一种前进。
记:那你做了多大的牺牲?
路:我到目前为止还没做出很大的牺牲,我对商业方面没有做过任何的让步。直到现在,我从出发点上还没有做一个商业片的愿望,我现在做的电影都是因为我自己有感而发,我有一种表达愿望。但同时我又希望赋予这个故事以吸引人的力量。你要把观众留在电影院里坐够,看完你这部电影。这是作为一个导演的能力,和商业片是两个概念。
记:不完全靠感观刺激而是另外的东西,留住观众。
路:对,商业的东西其实不是要导演去考虑的,发行、制片那边都会去考虑,谁也不是傻瓜,导演要做的就是把故事讲出来。每个导演在他心目中都有一个他想要的影片的极致的状态,他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在找自己心中的一个珠穆朗玛,最高的地方。也许一辈子都找不着,但大家都在找……
不再有表面的愤怒
记:感觉你的前两部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尽管第二部表面上不是,但表现的都是一种由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年少无知到慢慢成熟,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路:是这样,《长大成人》就是非常明确地写一个青年成长的经历,特别强调这种经历和社会的变迁,而第二部影片讲一种心理的成长,都有一种青春的萌动和喷发。
记:现实中也是这样?
路:我们也搞过乐队,在电影学院的时候导演班也曾联名写文章扬言"颠覆第五代"……
记:那是一时冲动的想法?前期的电影中也有类似的青春冲动。
路:那时候的看法和现在还不一样。刚刚毕业就幻想拍几部好电影,但实际上你几乎没有拍片的机会。要感谢田壮壮对我的帮助和鼓励,他临去日本前看了我《长大成人》的剧本,在上飞机前还打电话讨论怎么做,从日本回来就弄来了资金,帮我完成了这部作品。
记:《卡拉》就不一样了,转换到了第三人称的视角。
路:是的,实际上是比较明确地变成了第三人称。如果说前两部还是自我的审视,到后来就是一种大的转换。
记:是你主动要有这样转换的愿望么?还是因为什么客观原因导致你的这种转变?
路:两方面都有。一是很久以前就想做这件事,但一直没有把剧本完成,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思维的方法、看问题的角度,有一个自然的转变。突然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很久以前崇尚的那种……那种愤青的感觉,那种愤怒的发泄,突然变得没有力量了。就这样我把摄影机转向自己身边(其他人),其实身边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去拍去表现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在身边现象的表面之下,有些力量是在背后的。(本报特派记者 周 维)
路学长简介
1964年6月生于北京;1985年-1989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5年,自编自导电影处女作《长大成人》;1998年,《长大成人》公映。该片不但奠定了其作为青年编剧和导演的地位,更被誉为新生代导演向第五代们发起的最具威胁的一次冲击;1999年,根据一则真实的强奸案自编自导《光天化日》,审片时片名改为《非常夏日》。该片获得了包括,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金鸡奖、上海电影十佳、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等多项大奖。2003年导演的《卡拉是条狗》受到市场欢迎。
摘自程青松《我的摄影机不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