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电影分级制的话题又被第N次提到了报纸的头条上来,盖因电影局领导忽然茅塞顿开,体恤下情,准备广纳各方谏言。虽然事情八字还没一撇,但已招得若干自作多情的人搔首弄姿,顾盼不已了。(新闻见本报昨日B42版.重点)
对这个消息,在表示谨慎欢迎的同时,我一如既往地陷入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境地。
谨慎,是因为本人素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习惯,别以为我很崇高,其实只是比较悲观而已,经验告诉我们,凡事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否则你会倍尝失落。
困惑,是因为两点。第一,不过就是给电影分个级划个道,给所有不清不楚胆小怕事的人指条明路,这事实行起来真有那么难吗?第二,在这件事情上,搞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有意义吗?
在第一个疑问上,先不忙着横加指责电影局的官员们———不是他们不想分,实际上,十四年前,当时的广电部就颁布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划定4种“少年儿童不宜观看”的影片。群众熟悉的“儿童不宜”即来源于彼。这一制度在后天的具体实施中,似乎走了两个极端,对创作者而言,是审查标准的扩大化和混乱化,结果只有一个,在我国大地上,儿童和成人在电影面前一律平等。而对影院来说,制度则是形同虚设,能把票卖出去就不错了。江湖传言,其实后者才是“分级制”难产的真正原因。
再来谈谈第二个疑惑。实行“电影分级制”是利是弊,电影局的人士似乎有点拿不定主意,所以干脆外事不决问大伙。按新闻里的说法,“观众的声音将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电影分级制的重要参考意见”。说实话,这就有点不负责任了,有点像某些机关单位的一把手,有好事自己就独断专行了,碰上不好办不愿办的事情就想起“民主协商”来了,好嘛,真出了事往大伙头上一推,自己永远正确。不是我对“观众”有偏见,事实上,公众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有发言权的。就拿“分级制”来说,在不少群众眼里,对“分级制”的理解是与“三级片”画等号的,他的意见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实在大有疑问。
其实,在这个话题上绕来绕去浪费时间实在没多大意思,分不分级,今年分还是明年分,对我们影响有多大呢?该看什么电影还看什么电影,该不去电影院还是不去————去了也没东西看,有也是好莱坞的,而且大部分是“三流”(不是三级)片,不看也罢。
电影局不急,观众不急,电影院也不急,谁急?拍电影的呵。
姜文的话道出了中国电影的现状:“我觉得电影要繁荣,你必须抱着开放的态度,什么类型的电影都应该允许它尝试,就好比说一个人的头发,你先别谈发型,你先给我把头发长全了,咱再讨论弄什么发型好看,别就三根头发还在那谈梳中分还是偏分,而且经常还经过讨论,为了梳成中分,再拔掉一根,就剩两根头发,以为那是个发型。” (西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