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说句心里话》,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唱红这首歌的郁钧剑,因参加“走到一起来”南汇演出而来到上海。
演出安排在前天的下午,又是在露天;由于炎热,歌手们顾不得形象,纷纷“素面”“短打”上阵,而郁钧剑不仅认真地化了淡妆,还坚持要换上一件看起来质地很厚的黑色中山装,后因现场没地方换服装作罢。上场前,他不断捋着格子衬衫的前襟问记者:“这样行么
?别让观众认不出我了。”
最爱抒情歌
一首《家和万事兴》,一首《说句心里话》,郁钧剑唱得全场观众齐呼“再来一个”;郁钧剑也爽快,不但清唱了《小白杨》的几句,还套民歌的调子即兴来了段“南汇好地方”,把在场的观众们“捧”得叫好不迭。
下得台来,郁钧剑告诉记者,这次他演唱的两首歌可以说是自己最喜欢的,尤其是《说句心里话》。“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这歌和许多雄壮遒劲的军旅歌曲不一样,诉说的是军人内心世界最温柔、最深情的一面。几个月前,他刚完成了一件“谋之已久”的事———出了《郁钧剑·中国抒情歌曲经典》的民歌发烧碟,其中收录了《乌苏里船歌》《草原之夜》等13首中华民族传唱不衰的民歌。
在“走到一起来”的演出中,郁钧剑是来自北京的歌手中唯一一个民族唱法的歌手。许多孩子兴奋地挤到一些流行歌手甚至现场主持人身边恳请签名,而郁钧剑身边却没什么“追星族”。问郁钧剑是否觉得“不公平”。他反问:“怎么会?”他说,不同类型的歌手,有不同的人喜欢,这很正常。
郁钧剑如此“宽宏大量”,多少受了他女儿的影响:他的宝贝女儿毛毛,似乎不太爱她父亲的演唱,她的偶像是张信哲!
曾饮浦江水
一直听说郁钧剑是桂林人,参军后便呆在北京,没想到他能听懂上海话;原来,他的祖籍是崇明岛对面的海门。郁钧剑出生在桂林,但打小父母就和他说与上海话很相近的海门话;到了四五岁时,郁钧剑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回上海”。这以后,他经常来上海的姨妈、舅舅家度寒暑假。
郁钧剑还回忆了一件趣事:“刚参加工作后我来了趟上海。一天夜晚,我要送件东西至华山路,凭着童年时曾在淮海路边生活过的自信,我骑上姨父的自行车便出门了。然而骑到延安西路时,却没找到华山路口,于是我找了位面目善良的中年女子问路,她毫不犹豫地为我指了一个方向,并用上海话要我一直往前走。结果我是越骑路越僻,越骑人越少,一抬头看见了西郊公园的大门。”
这样回忆了上海之后,郁钧剑笑着说了句很有诗意的话:“乡下来的小鬼也罢,夜半单骑走西郊也罢,实际上刻骨铭心的都是我与上海的一种结、一种缘;我的祖父,我的童年,都喝过黄浦江的水啊。”
北大研究生
这两年,郁钧剑的人生中发生了两件大事:前年他从北大艺术学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顺利结业,由此成为演艺明星中第一位“北大研究生”;去年他又从部队转业,从呆了20多年的总政歌舞团来到中国文联任演出中心主任。
谈起当初为什么要读研究生班,郁钧剑说:“演员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艺术生命能否长久,关键要看你的文化积淀。许多人说我唱歌与别人不一样,其实声音也好,方法也好,都不是我的第一表现目的,我第一要表现的是歌词。有人奇怪我为什么在歌坛呆这么长时间,其实就是因为我唱的是文学,唱的是内涵,别人不能模仿。”
郁钧剑的文化积淀不寻常。今年44岁的他,已出版过4部诗集、1部散文集和1本书画集,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文学》《诗刊》等报刊发表大量的文艺评论、散文、诗歌和书画作品。1993年6月,他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书画展,是我国歌唱演员首次举办的个人书画展。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同志为该展题字:艺术同源。本报记者吴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