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地导演相比,很多东西是香港导演一辈子都做不到的
在与叶伟民谈论有关《炮制女朋友》之前,记者已知三条信息:一、《炮》被定位为喜剧;二、叶伟民是当年由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片《百变金刚》的导演;三、叶伟民很欣赏内地导演冯小刚———如此参照下来,记者于是把“喜剧”放在了切入点上。
“《百》是我的起步阶段,那时候,我完全是站在周星驰的角度,以他的喜剧观来拍
摄,但《炮》就不一样了,我已经找到了顺应我自己的东西……”叶伟民首先否认了《炮》片会是一部香港传统的无厘头式的喜剧。随后他在记者的引导下将话题转至了冯小刚,他说:“冯小刚的喜剧片并没有对我的《炮》有什么影响,但我的确对他很欣赏。坦白地讲,内地的导演与香港的导演很不一样,因为内地的导演‘文学’素养很高,我们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我们也学中文,但那是带有广东色彩的中文,而内地就不一样,它教的和学的是‘文学’,所以说内地影视业在创作上比较宽。而冯小刚的优势就在于他有内地导演具备的那种相当的‘文学’基础。同时他又有现代年轻人的心态和动力。我看他的片子觉得他很高很高。真的,这不是谦虚。内地很多导演我都是很尊重的。很多东西是我们很多香港导演一辈子都做不到的。”
在叶伟民的表述中,由于语言的障碍,记者最后判定,他所谓的“文学”并非普通话中“文学”的原意,而是指“文化”。
香港与内地的艺员相比,差异主要表现在包装、表演及努力程度上
近年来,叶伟民像很多香港导演一样,与内地演艺人员的合作越来越多。当记者问及两地艺员的差异时,叶伟民总结了如下三点:
“首先,在包装上就有很大不同。香港是要针对演员来包装电影,观众在影片中一看到某个演员出场,就知道他大体应该是一个什么类型的角色,而内地对演员的包装是要他们去配合电影里的角色。”就是“香港是演员本位,内地是剧本本位”。
“其次,香港演员的节奏感与时代感比较强一些,内地演员比较学院派,他们在拍片的时候好像是在演舞台剧,缺少那种生活中的、自然的、人性的感觉,他们的表演痕迹比较重。”当然,叶伟民也肯定了内地一批包括姜文在内的优秀演员,并且他也坚信:“内地的演员不久就会很快从这方面跳出来。”
“第三,我觉得内地的演员很努力。”关于这一点,记者曾经也采访过一些内地艺人,在与香港艺人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也普遍认为香港艺人很努力,如此说来,莫非双方都在互相吹捧?叶伟民听了一笑,说:“如果你问我,我肯定说内地演员比香港演员更努力。他们会珍惜每一个出画面的镜头,他们不管镜头的焦点是不是对着他,他都会很认真地演出来。相反,在香港,很多演员会很随随便便。有时候,香港演员一拍完他的镜头,拍拍屁股就走了,而其实整场戏还没有拍完。”
与文艺片相比,商业片的惟一要求就是让每一个观众都能看懂
叶伟民其实是个比较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包括《山鸡的故事》、《中华英雄》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记者这最后一组问题便集中在了香港和内地的商业片以及文艺片的对比上。
叶伟民说:“我个人认为,内地人不是不懂商业,是他们放不下学院的包袱。在《炮》中郑伊健饰演的那个角色其实就有对这个东西的影射,就是说你一定要先放下包袱,向前面看,不要总是想我以前学过什么,我以前看过谁谁谁这么拍过。因为我们要知道,观众都不是电影学院毕业的,他们的口味与专业人员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90分钟的片子,只要有一分钟能打动他们,我就赢了。”同时,叶伟民还认为,“我们也不能走得太前,我们必须要回到观众中去,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他举例说,“徐克的《蜀山传》,我就觉得它太快了,也许五年后,人们再来看的时候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但在当时,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因为观众的口味毕竟是大众化的。我对商业片的定位就是必须要让每一个观众都能看得懂。”
而针对香港导演,叶伟民也同样认为已经到了一个应该放下包袱的时候:“香港现在在转型,我们必须放下自己的自尊心,走自己的路,因为没有人托着你走。80年代的时候,我们曾经辉煌过,但那是以前的事,那时你做这个职业可能给你五万块,但现在也许就给你一万块,你做不做?”停顿了好一会儿,叶伟民明确向记者表明了目标:“我们现在要拍的是华人电影,而不是香港电影。”(郑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