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女星安吉丽娜·茱莉近日在纽约接受电视台访问时因主持人问及双性恋问题而突然翻脸,直播卫星讯号也被其助手破坏。在网上关于此事的评论中,“耍大牌”与“嘉宾有权保护隐私”的意见各占一方……
电视访谈节目遭遇意外,近年在国内也屡有所闻。2001年11月10日,谭盾在北京电视台谈话类节目《国际双行线》中的拂袖而去引发了一场涉及艺术界、新闻界和社会公众的大讨论,“电视节目制作规范”一词被首次提出。今年5月,湖南卫视《真情》栏目遭遇女嘉宾当场自杀的尴尬,此事被媒体被认为是一场因当事人“心态不良”而引起的意外。
不论以上事件的侧重点为何,随着国内谈话类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的风行,一些从一开始就没有解决的规则、伦理问题逐渐暴露。在这些节目中,电视台的“导演权”究竟应该有多大?经过“导演”后节目所展现的“现实”是否就是观众所需要的“真实”?记者采访了部分圈内人士与电视研究专家。
导演:你的权利有多大?
安排节目往某一特定方向发展,这是身为制作方的电视台所拥有的特殊权利。在谈话类节目和真人秀的发源地西方,追求悬念、制造突发事件是很多电视台追求收视率的得意之举。如今国内电视台也学会在这方面大做文章,连《艺术人生》这样由国家电视台开办的对话栏目,每次也都少不了安排几个神秘嘉宾,或提几个让所有人包括嘉宾倍感意外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李幸认为,这说明人类在电视这一工具的使用上愈来愈娴熟。
“1922年,美国纪录片《北方的纳米克》第一次提出纪录片也可以导演和摆拍的观点,此后,电视这一素来被认为应该以纪录纯粹真实为己任的媒体便挖掘出了它的另一个功能———还原真实。”他举例说,“比如拍一个劳动模范,他那天的状态也许并不好,拍下来的样子有点蔫。如果按照原来的电视理论,那就应该把这种‘蔫’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观众。但问题在于,这样能反映这个劳模的本质吗?也许多摆拍几遍,直到拍下他精神抖擞的样子,反而更能体现这个劳模的真正特性。我们现在的谈话节目、真人秀将很多冲突因素人为地集中在几十分钟的节目里,操作上虽然复杂些,其原理却和拍劳模是一样的。”
虽然从理论角度来说,电视台对特定情境的“导演”是电视这一媒介工具自然发展的结果,但仍有不少人坚持“导演”的权利应该受到规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黄匡宇近年来投身电视制作实践,做了广东台《前沿对话》的策划人,他便认为“谈话节目和真人秀应以尊重嘉宾为前提,以出卖嘉宾的隐私为节目卖点的做法并不可取”。他指出,如今在这方面尚未出台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一切只能靠电视台自律。嘉宾:反抗就是没风度?
一年多前谭盾的中途离场曾被当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形容为“刚刚还在谈笑风生的音乐神人转瞬间成了一个幼稚的孩子,因为只有孩童间的争执才会以一句‘我不跟你玩了’宣告结束”,如今安吉丽娜的翻脸同样也被不少人认为是“耍大牌”的表现。作为一名嘉宾,是否一旦加入节目录制便没有了“反抗”的权利,而必须接受“电视台话事”的游戏规则?
左图:谭盾的离场事件引发了一场多层面的文化大讨论 photocome供图
李幸说,在这两件事中,之所以大多数观众都倾向于电视台的立场,认为嘉宾没风度,是因为中国观众长久以来对电视台抱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想法,认为不管好事坏事能上电视便是一种荣耀,而根本想不到“反对”甚至“反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老百姓喜欢把夫妻不和之类的家务事搬到电视上说,而压根不觉得自己的隐私被曝光。”李幸认为,在这样的现实下,事情很难分辨谁对谁错,唯一合乎现实的做法是“电视台可以‘导演’,可以问任何问题,也有将所拍下的一切公之于众的权利,因此你只要答应了上电视,那么便要做好心理准备———今天你所讲的和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与之相对应的是,嘉宾也有‘反抗’的权利。当然‘反抗’的方式人人不同,政治家也许轻松地打个‘太极’就避了开去,一般人可能说我不想回答,而像谭盾这样的艺术家,便选择了拂袖离去这样戏剧化的做法。”总之,随着这类节目越来越常见,电视台、嘉宾和观众都要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权利比风度更为重要。
观众:多少刺激才过瘾?
尽管谈话类节目和真人秀发展至今开始露出种种破绽,但电视台仍坚持让他们在道德与规范边缘游走的动力在于观众对这类节目自始至终的极度好奇。当年谭盾事件后便有媒体评论说:“自从谈话节目火起来以后,还是头一次看见嘉宾在里面也火了……没有预制的掌声、笑声,而是真实地记录了这个过程,这种真实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真正的谈话类节目。”这段话或许代表了很多观众的真实感受。李幸解释说:“一种窥视他人生活与内心的本能让观众产生了对这类展现真实的节目的需求。然而生活本身又是平淡无奇的,因此制作这类节目的电视台必须将种种精彩的冲突集中在一起,使这种真实生动起来。”黄匡宇也说:“电视节目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必须每十几分钟就有一个节奏变化,而这种节奏的变化经常以矛盾的形式出现,这便使‘导演’变得不可避免。”
然而矛盾是否便等同于冲突?黄匡宇指出,在谭盾和安吉丽娜的例子中,矛盾表现为对嘉宾的“冒犯”而使之丧失常态,但这并非是让节目变得好看的唯一途径。“正途应该是从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本质,自然地挖掘出矛盾所在。而做到这一点,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素质和修养。”他说,满足观众并不等同于简单浅薄的取悦,而必须注入思想力量与观念力度,“用深刻的内容让观众感兴趣,用真情实感使他们自然地哭自然地笑,而不是生硬地‘胳肢’他们”。
事件链接
谭盾拂袖而去
2001年11月10日,北京电视台谈话类节目《国际双行线》采访刚凭电影《卧虎藏龙》音乐获奥斯卡金像奖的著名音乐家谭盾,录制中途主持人突然请出音乐家卞祖善,后者对谭盾的音乐观念大加批评,谭盾当场离座而去。该节目播出时并未剪掉这一戏剧性的场面,之后关于此事的争论愈演愈烈,并升格为一场有关艺术家道德操守、电视节目制作规范、媒体介入文化争论等多层面的文化大讨论。
《真情》嘉宾割脉
2003年5月23日,一位女嘉宾在参加湖南卫视《真情》节目录制时突然情绪失控,并割脉自杀未遂。事后该栏目的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事前受了该名女嘉宾的刻意欺骗。此事引发了社会关于电视台在谈话与真人秀类节目中所扮演角色的思考。
安吉丽娜突然翻脸
2003年7月15日,美国女星安吉丽娜·茱莉为即将上映的新片《古墓丽影2》,在纽约透过卫星连线接受电视台晨间谈话节目的专访。主持人寒暄几句后直问她曾坦承自己是双性恋的问题,安吉丽娜·茱莉尴尬地答了一句“OK”后,摄影机的连线讯号即被她的一名助理切断,卫星转播同时中止。后来电视台播出了这段历时仅一分半钟的画面,要全美观众一起“评评理”。事后有观众评论说,安吉丽娜有权利只谈工作,拒谈个人隐私,也有观众认为她这样是小题大作,有“耍大牌”之嫌。(金羊网--羊城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