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海幽灵》这部关于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纪录片里,卡梅伦不惜工本,采用最新的三维电影技术,力求给观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明天将要在好莱坞上映的《三维版间谍小子》把“三维电影”这个概念再一次推到了我们面前,虽说它不是什么新鲜玩艺,但却始终是一个“稀客”,有人说过它将是电影的未来,就像有声片代替默片,彩色电影代替黑白电影———当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开始寻求
“三维”之路的时候,恐怕“三维”主宰电影世界的日子真的不远了。———编者
1903年,一部名叫《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在那个电影混沌未开的年代,银幕上活动的影像吓坏了观众,看着火车在面前一块四方形的光幕中呼啸而过,观众们有的惊呼,有的甚至晕倒。不过,人类并不傻,很快他们就明白了,银幕上的东西不是真的,火车也不会真的冲入观众席———初时那种刺激与兴奋的感觉荡然无存。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的电影人们一直试图恢复人们对电影这种原始的好奇感,三维电影就是他们最为持久的一个尝试。
三维电影登堂入室
这里指的三维电影,不是像《最终幻想》或是《黑客帝国》中“子弹时间”那样的三维动画场景,而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种观影模式:每个观众进场时都获发一副纸做的眼镜,纸板上嵌有红蓝两色的玻璃片,电影开始后,如果没戴那副眼镜,屏幕上会是一片模糊,戴上以后,影像不只是变得清晰那么简单:那些人物似乎都“跃然银幕之上”,似乎真的是在舞台上表演一般,如果一列火车从后方开向前方,其逼真程度决不是《火车大劫案》所能比拟的。
没错,正是这种国内观众都相当熟悉的,往往在某大型机动游乐园作为配套设施存在的三维电影,目前成了部分好莱坞影人的新宠———其中不乏腕级人物,比如《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另外,本周上映的新片《三维版间谍小子:游戏结束》(Spy Kids 3—D:Game Over)也有部分镜头以3D方式拍摄,观众需要戴特殊的立体眼镜观看。
“好莱坞一旦技穷了,就会急忙使出三维电影这件法宝,”意大利锡拉库扎大学媒体与文化教授罗伯特-汤普森(Robert Thompson)说。用“技穷”来形容好莱坞的电影巨头们或许有点夸张,但其实也相差不远。
今年夏天,续集、前传、翻拍电影———所有这些想像中的电影公司摇钱树———都遭受了少有的失败。从《绿巨人》到《霹雳娇娃2》,今年的暑期档票房下滑到了让人担忧的程度。电脑动画尽管在电影界已创造了无数奇迹,鼠标一点之间,就可以生成千军万马,但这回,它也回天乏术,现在的观众早已进化得相当完善,“什么都看过了,什么都见识过了”的想法存在于许多观众脑中。
结果就是,电影公司最看重的一个观众群体———25岁以下的观众变得不耐烦了。现在,电影公司就指望着三维这根救命稻草。
三维电影技术并未裹足不前。卡梅隆和Pace Technologies以及Panavision合作,研发出一种新的摄影系统:所有的场景都用两台摄影机拍摄,以与人眼观看事物相同的模式模拟传统电影中事实上不存在的图像深度感(注:即三维中除长、宽外的第三维),在放映时,要将两部摄影机拍到的影像重叠。观看时,观众佩戴上特制的眼镜(十年前的那种红蓝镜片眼镜或是新型的、IMAX电影采用的偏光镜片),就可以看到人物图像凸出了银幕。
抢班夺权成为可能
过去,这种拍摄模式的难度在于两部摄影机的焦距难以统一,目前,电影人对焦距只能靠猜,而且在第二天看到样片之前,不知道自己猜得到底有多准。“就像是蒙着眼睛画画”,罗德里古兹说。不过,在数码技术的辅助下,导演可以即时从监视器上看到拍摄结果,而卡梅隆他们研发出来的双摄影机系统更是允许摄影师在拍摄的同时,通过扭动一个旋钮来调焦。
罗德里古兹认为,这一技术更新带来的结果是,一部三维电影可以在数周内拍好。《三维版间谍小子》90%的部分都使用了三维技术,全片都大量运用了电脑生成的效果,但整部电影的制作只用了6个月,成本仅为3700万美元————与《间谍小子2》(Spy Kids 2)差不多。
不过,《三维版间谍小子》使用的仍然是过去的老式红蓝眼镜,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镜片上染的颜色会造成银幕色彩的失真。罗德里古兹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用非真实的强光以及电脑染色手段使色彩的失真看上去显得自然。
“三维”的未来并不遥远
国内看过三维电影的观众,往往都会留下一个“土”的印象。的确,目前在各影院上映的这种三维电影,往往是以三维技术为卖点,电影叙述本身则陈腐不堪,故事也索然无味,实在很难吸引观众入场。
罗德里古兹对三维电影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关键在于导演要使三维电影变得“合理化”,即要从纯以三维为卖点的思维里走出来,在叙事方面多下工夫。“三维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式衰的原因之一是那些电影都比较牵强,人人都是冲这种新技术去看的。要想搞好三维电影,最重要还是要会说故事。”本报娱乐观察员 李如一
三维电影史
《校园甜心》(Campus Sweethearts)
年份:1930年代
早期采用三维技术的短片
《魔鬼先生》(Bwana Devil)
年份:1952年
首部票房成功的三维剧情长片,引起众多电影公司模仿。据看过的人表示,表演和剧情都不完善,但由于三维技术在当年的新鲜感,仍然引起轰动。
《蜡之屋》(House of Wax)
年份:1953年
《魔鬼先生》的效仿之作之一,不过似乎《蜡》的名气还大过《魔鬼先生》,正如影片的题旨所写:这是第一部由主流大制片公司制作的三维电影。
《亲亲凯特》(Kiss Me Kate)
年份:1953年
又一部《魔鬼先生》的衍生物。首部以三维技术拍摄的重要好莱坞歌舞片。
《十三个灵魂》(13 Ghosts)
年份:1960年
以“Illusion—O”技术拍摄,虽然当年放映时也给观众分发红蓝眼镜,但该片在三维电影历史上的地位并不突出。
《十三号星期五第三集:大凶日》(Friday the 13thPart 3: 3D)
年份:1982年
恐怖片。该片与下片都是电影界为复兴三维电影所作的努力,可惜并未成功。
《大白鲨三维版》(Jaws 3—D)
年份:1983年
《大白鲨》系列的第三集,虽然用了三维技术,但反响不佳,鲨鱼看起来颇假。
《深海幽灵》(Ghosts of the Abyss)
年份:2002年
《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关于泰坦尼克的一部三维纪录片,卡梅隆目前是三维电影的大力支持者,正在筹拍一部三维剧情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