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艺圈,活跃着一个红遍歌坛、舞坛和影坛的三栖明星,她便是被人们誉为“金嗓子”的周璇。周璇的一生命运坎坷,1957年9月22日在上海精神病医院挣扎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同时留下的是无数个难解的疑团。
周璇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周民和次子周伟。今年2月,周伟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妈妈周璇》,对周璇的死因提出新的疑点;而今年4月,周民也通过有关媒体表示
愿意出让周璇留下的唯一一本从未公开的日记。事隔三个月,周民终于把这本尘封52年的日记交给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并将于今年8月中旬正式与读者见面。
周民为什么要在近半个世纪后才公布日记?日记记录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该书的出版会不会引来兄弟间有关《周璇日记》的版权纠纷?记者日前采访了与此事相关的人士。
周璇日记的来历
据知情者透露,周璇是在病中经朋友提议开始记日记的,共记了两本。周璇去世后,一直由原精神病院院长苏复保管,后来苏复把日记转交给周民的老师,老师帮忙收着,这一藏就是2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归还周民。归还时只剩下一本了。这是一本在中国“解放”初期流行的红色封皮的日记本,扉页上有“学习与工作”字样,第一页是毛泽东主席的头像,还有周璇的铅笔签名。
记的是小事,但是真实的心声
《周璇日记》的责任编辑黄汉兴告诉记者,周民出版母亲的这本日记,主要是不满母亲被涂鸦。他曾说:“周璇的日记从来没公开过,这是关于她的最重要的资料啊,所以那些写周璇的书起码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莫提编造的书了。”即将出版的《周璇日记》,主体部分将以周璇的病中日记为主,记载了周璇从1951年9月13日至10月20日期间在精神病院疗养期间的心声;其次是周民写母亲的篇章以及关于周璇的传记和黄宗英论周璇的访谈。《周璇日记》里有着最私人的东西。虽然日记中记录的都是小事,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但恰恰是这些小事,说明了她当时真实的朋友来往,喜欢谁,不喜欢谁,谁在病中来看她。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史料,反映了一代明星周璇当时最真实的生活点滴与思想。
周民回避媒体
周民不太愿意接受采访,完成书稿后就去黄山度假了。很显然,这是对媒体的一种回避。记者几经周折拨通了周民的手机,电话那边传来了周民浑厚的声音。当他明白记者的用意时,忙摆出了拒绝的架式:“我们不谈这个好吗?我要说的都在书里说了。”当记者追问“为何不愿谈论时”,周民抛出一句“言多必失,并且我也不善言辞”后,便挂断了电话。
也许,所有的谜团将在这本《周璇日记》出版后水落石出。
周璇(1920.8.1—1957.9.22)原名苏璞,江苏常州人。童年被卖为周家养女,1931年参加上海明月歌舞团,因主演歌舞《特别快车》而崭露头角。后入新华歌舞社,1934年在上海各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中名列前茅,成为十大歌星之一,被誉为“金嗓子”。1937年在明星公司拍摄的影片《马路天使》中扮演女主角小红,为其表演艺术的代表作。抗战胜利后赴香港,相继主演《清宫秘史》等影片。1950年回上海,参加影片《和平鸽》的拍摄,因患病而未竟。
周民“书中语”:一本书如一个人一样,最怕的就是“俗不可耐”“无聊”。这本书的事如今是无关紧要的,何况将并不光彩夺目的身世公之于众,让人读之、议之、哂之,也不是什么大快朵颐的事;我只是明白不能“真空”,一“真空”,不该来的就来了。我主要是反对歪曲历史,反对破坏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本报记者姜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