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面朝天,布衣布裙,要不是赶在夏天,脚上还得穿双布鞋———鞠萍新书《萍聚》热销之际,记者见到了这位几代小朋友心目中的“姐姐”。与电视中光彩亮丽的形象不同,台下的鞠萍朴素到几乎有些“落伍”,但只要一聊到与小朋友有关的事,她立刻显得神采飞扬,还不由自主地加上给小朋友讲故事那样的手势和眼神,说话语气也变得嗲嗲的。
“你不知道吧,我就是学幼儿师范专业的。如果当年没到电视台,我就会是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名好教师。普普通通的一个人,生儿育女,生活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我照样会挺开心,我是那种知足常乐的人。”鞠萍快人快语,上来就把自己的“家底”亮了出来,我们的谈话也就此开始。
记者:“幼儿师范”毕业好像是中专学历,而我听说进中央电视台要有大专以上文凭才行啊?
鞠萍:是这样的。中央电视台进人可严格了!但是1983年的时候,电视台的儿童节目正缺人主持,我从小在文艺方面有特长,又学的是幼教专业,于是就被推荐到电视台试镜。我在一个演播室唱了一首歌,讲了一个故事,跳了一段藏族舞,还弹了一段钢琴曲,那会儿也没化妆,全是本色。没想到后来电视台通知我被录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事后我得知,这是经过台领导、用人部门、播音老前辈刘佳和赵忠祥老师一块儿审看片子后特批的。
记者: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朋友还是那么喜欢你和你的节目,您认为自己有哪些地方特别招小朋友们喜欢?
鞠萍:应该说是不断变化的节目形式和不断丰富的节目内容赋予我“魅力”。你看从一开始的“七巧板”到后来的“大风车”节目,还有后来的“顽皮家族”,我们都是在不断创新,用新鲜的东西吸引小朋友们。但惟一不敢随便“创新”的,倒是我自己的形象。记得我在“七巧板”节目做主持人的时候,有一次心血来潮烫了个满头卷,没想到很快就接到了小朋友们批评我烫发的电话和信。有一个小女孩用歪歪扭扭的字写道,“你烫过头发以后,有点不像姐姐的样子了,我很伤心。在我心中,你是我的姐姐,是永远不会变成烫着头发的大人的。”我看着信,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大,我暗暗发誓只要不离开荧屏就永远不再烫发。因为我不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屏幕前三亿小观众。第二天,我就去理发馆把头发拉直了,还在电视中向小朋友们道了歉。直到现在,我永远是梳着短短的直发,穿着宽松衣服的“姐姐”。
记者:听说您的孩子已经十岁了,在他心目中,您是不是“偶像”?
鞠萍:我就是特普通的一个妈。不过我和我儿子特“哥们”,整天勾肩搭背的。可是他并不爱看我的节目,爱看动画片,我也不生气。今年他十岁,性格温顺,憨态可掬的,在学校里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要不是学校请我去作报告,恐怕到现在也没人知道他的妈妈是鞠萍姐姐。
记者:现在电视台的主持人都纷纷在写书、出书,有点像“赶潮”,您说呢?
鞠萍:我看主持人出书是个“三全齐美”的事情。其实老百姓都很想知道这些电视上风光的人物在台下是什么样子,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出版社约主持人写书图的是书有个好销路,而写书的人又能借机把自己的主持生涯总结总结,顺便挣点稿费,这么好的事何乐不为?
当年赵老师出书后,就鼓励大家都应该争取把自己的体会、台前幕后的故事都讲出来。先后还有两位出版社的编辑向我约稿,可我都没答应。为什么?一个字:怕。我是一个中专毕业的,看人家写的书都那么有文采,怕自己写不好让人笑话。直到去年出版社的编辑第三次向我约稿,我才决定写写试试。没想到编辑说我写得还不错,加上后来闹非典,我就一股脑把这本书写完了。
记者:您觉得自己写的书和其他主持人写的书最大区别是什么?
鞠萍:我写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就跟我说话没什么两样。这样写起来轻松,读起来也方便。书里有上百个小故事,每个都不长,大家茶余饭后翻翻看着不累。这本书原来锁定的读者群是20岁左右看着我的节目长大的那些孩子,可在上海等地区发行的情况是,看这本书的读者群有点乱。(北京青年报文/记者王岩)
(来源: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