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没奢望看到一部超越《审判日》的精彩续集,但《终结者3:机器人的反叛》还是让人多少有些失望。作为补偿,我又重看了一遍分别摄制于1984年和1991年的前两集,结果发现,那两集带给人的震撼和感悟远远超越了这个终结篇。《终结者》第1、2集是美国电影文化和英雄文化的集大成者,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神话,其在世界科幻类型电影中的标杆意义和颠峰地位,即使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仍让后继者无法企及。
也许终结者系列真的无可避免地走到了尽头。有人说,看一部好片子就像在坐过山车,而看一部二流的片子感觉只是在看别人坐过山车,《终结者3》大抵给人的就是后一种感觉。大部分同类型的科幻片,即使跻身最优秀的剧情片之列也毫不逊色。反观《终结者3》,整个片子完全成了两台机器耍酷斗狠、玩命比拼破坏力的超级杂耍秀,和醉汉当街斗殴没多大区别,有些场景更是血腥暴力得让人反胃,自然难以感染观众移情入戏进而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一言蔽之,《终结者3》的最大问题在于:只见机器不见人。
缺少了创意、剧情、角色塑造这些优秀影片必备的内核,《终结者3》先自降格为一部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动作大片。影片公映前,导演大肆吹嘘全片1.85亿美元的投资预算,声称该片是电影史上最昂贵的宏大巨制,殊不知有钱并非万能。拿同量级的大片来说,《泰坦尼克号》惊心动魄的海难景象、《珍珠港》长达40分钟的空袭轰炸、《拯救大兵瑞恩》中惨烈的奥马哈抢滩战,无一不是电影史上罕见的视效奇观。而《终结者3》中,几乎都是多年来已饱经大片视觉轰炸的电影观众见惯不惊的“老土”场面。估计除了能给两位机器人主角挣来“破坏之王”的“美名”之外,就只会让投资商深感不值了。
凡此种种,都还只是就事论事,其实编导对流行文化和大众趣味变化的失察和漠视才是《终结者3》的致命“痛脚”。
曾几何时,一身铁硬疙瘩肉的世界健美冠军阿诺如天神般横空出世,以其壮硕、冷漠、正义的全新硬汉形象折服了全球亿万观众,一跃成为充满现代感的银幕动作英雄、好莱坞美国梦的最佳诠释者和“酷”文化的当然代表(还记得港片中星爷为了泡妞,背头墨镜皮装摩托集于一身,模仿终结者造型立于阿诺海报之下的搞笑场面吗),更暗合了美国向全球灌输其意识形态、扩张其文化霸权、推进“文化侵略”的战略需要,可以说是生逢其时,自然尽享无限风光。而在e时代的今天,以时装、游戏为代表元素的享乐风气盛行当世,漠视权威、彰显个性、玩味时尚、享受生命成为新新人类的最爱,人们的信仰各式各样,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生活中充满了无限多的可能性,英雄主义、忧患意识几成世纪绝响,生活中谁要是“一根筋”就有被周围人视为“傻帽”、“有病”之虞。潮流如此,影片中一味死酷到底不知变通加之已不再年轻的终结者形象能不落伍吗?
GAMEOVER。阿诺的谢幕,终结了一个“终结者”时代,其他老牌动作明星如史泰龙、哈里森.福特、凯文.科斯特纳等也大都英雄迟暮,不过他们空出来的位置倒也不用担心后继无人,擅长造星和造梦的好莱坞梦工厂自然会生产包装出更年轻时尚、更合时下观众口味的新面孔。照我看,在《XXX》一片中大肆耍宝上演“极限运动总动员”的光头小子温.迪塞尔,和主演《蝎子王》的“岩石”道尼.约翰逊的资质都不错,只要细加打磨,未来星运可期。
无论如何,在这个星球上,还有无数对电影痴迷如我者,会在一个个夜阑更深的无眠时分,任视线和思绪一次次回到历史或是未来,永无终结地细细回味那些被胶片凝固的经典形象和永恒瞬间,只为一份为了纪念的忘却,为了现实的梦幻。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