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感人的签名场面,“文革”期间广为流传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的作者况浩文老先生来到南京,面对两鬓斑白捧着保存了几十年各种笔迹的手抄本虔诚地来签名的南京读者,况老感慨万千,在各种泛黄的版本上认认真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况老说一口地道的成都话,他说自己19岁时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回到地方工作。在他工作的部门,许多同事都是当年重庆地下党人,他的上司就是《红岩》中双枪
老太婆的原型之一,在这样一个革命环境中,况老萌生了写一部公安侦查小说的愿望。1958年,他写了《一双绣花鞋》的第一版——《在茫茫的夜色后面》,但那并不是后来传抄的那本小说。那时沙汀是四川省文联主席,他看过小说,觉得很不错,把它推荐给了四川省公安厅厅长,那位厅长又把它推荐给了峨眉电影制片厂,1964年,珠影厂的一位导演让他把小说改成了电影剧本,准备正式投拍,没料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拍电影的事从此搁浅,这个电影版本却在民间流传起来。
为什么叫《一双绣花鞋》呢?况老说,那时重庆有个说评书的叫徐勤,嫌原来题目过长,太文绉绉,灵机一动改成了《一双绣花鞋》,没料到在全国一下子流行起来。这个手抄本先在重庆的百姓间相互传抄,后来红卫兵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手抄本又很快传遍全国。“文革”期间,“绣花鞋”被打成了“大毒草”,大量民间的手抄本全部被公安局收缴,况老的原著也被没收了,幸亏他多了个心眼,另藏了一套手抄本在乡下的弟弟家中。因为这本没有出版的小说,况老被关了40天牛棚,但他说,我虽然做了不少检讨,却从来没有服气过,我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写小说是歌颂地下党,我有什么错?
让况老欣慰的是,《一双绣花鞋》1979年正式解禁,当时小说发表在《红岩》第一期,名字仍叫《在茫茫的夜色后面》,第一版印了10万册,几天就一抢而光,很快又加印数次,重庆新华书店门口那时天天排起长队,观众说:“我们就是冲着来买这双鞋的。”从1979年到1980年,全国200多个剧团10多个剧种演出《一双绣花鞋》,仅连环画就发行了1000万册。但不管“绣花鞋”怎么红,况老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人。最近《一双绣花鞋》又被搬上了电视,一次况老去理发,一位熟人跟他说起绣花鞋的事,给况老理发的服务员很吃惊,说您老这么大年纪,还能动针线活做绣花鞋啊?况老意味深长地说:“我这双绣花鞋可是做了45年哪!”
关于电视剧《一双绣花鞋》,况老说他接连看了三遍,对钱勇夫、孙俐的表演很满意,但他说这部电视剧更像侦探片,而他希望通过该片反映的是国共两党精英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华的拼搏,胆识的角逐。另外,钱勇夫由小说中的大特务变成卧底地下党员,他还一时接受不过来。但他说,我能理解,这就是艺术创作。 王宏伟 薛颖旦(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