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卜昌伟来源: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剧团在排练(一)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赵轶昕 摄甘肃环县道情皮影剧团在排练(二) 今晚,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剧团将在北兵马司剧场开始他们进京的首场演出。他们的到来,让本已苦苦支撑的北京皮影剧团境况更为尴尬。都是皮影剧团,却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一个在勇敢地开拓市场,一个却在封闭中苦苦支撑。环县道情皮影从困境中突围
57岁的史呈林,头发已灰白,保持着西北农民的特色。史呈林说,甘肃环县和他一样的皮影艺人有上千人。
由于环县地处偏远,有些地方还没有电视,甚至没有电,当地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指望逢年过节或农闲能看上几场皮影戏,因此皮影在环县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在当地,表演一场皮影戏通常能挣到80至100元,农闲时运气好一天能演好几场。一年下来,人均收入可达两三千余元,这笔收入足够供小孩上学并补贴家用。
不过当地学皮影的是那些在外闯荡多年却一事无成的中年人。“一些后生看挣不了太多钱就不学了,”史呈林说,“像我家老三,跟我学了两年,看到同龄人外出打工挣了钱盖了楼房,就眼红了,甩下皮影去学开车。”为此,史呈林也很担心皮影后继无人,“学皮影要从小学,这些中年人已过了学习的年龄,尽管很用功恐怕也学不了多精深。”
环县目前已有剧团90多家,竞争非常激烈。据环县皮影艺协副主席张玉卿介绍,剧团间由于矛盾越积越深,有时还发生冲突。“既然还有这么多人喜欢皮影,说明它还是有市场的。”他说当地政府针对现状抽出主力剧团和精华剧目“抱指成拳”,到环县外闯市场,北京的演出就是他们的一次突围。北京皮影在无奈中坚守
宣武区琉璃厂附近一间不足百平米的办公室,是北京皮影剧团15名职员坚守的阵地。里面除了一面横空扯起的皮影幕布等道具外,剩下的就是几张早已过时的木质办公桌椅。由于承接了某社区一部宣传计划生育的皮影戏,室内一片忙碌。
据团长李宏介绍,20年前该剧团曾有过辉煌,当时皮影戏还很受北京人欢迎,逢年过节皮影是必唱的大戏。“现在尽管政府为我们提供工资的60%,但日子还是捉襟见肘,资金仅能维持正常开支,要想发展太难了。”李宏无奈地说。剧团国外演出一年难有一次,皮影制作经营也是随机而为,主要收入来自国内演出。但是,由于演出机会少,价格低廉,平均每场演出费大约在1500元以内,除掉杂七杂八的费用,净收入非常微薄。剧团在北京木偶剧院每周日设立的皮影戏专场因都是小观众,最高票房记录也才千余元,交给木偶剧院50%场租费后所剩无几。
还有更大的难题,据记者了解,剧团自1979年以来,24年间没有引进一个新成员。现有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人才匮乏导致难以创作出优秀作品,剧目依然是《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水漫金山寺》等10多部老作品,演唱也是放录音。李宏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钱。后记皮影出路在哪里
近年来,皮影收藏越来越热。但是收藏热了,皮影表演的观众却越来越少,皮影正在成为一种死亡的艺术。不过也有好消息,由北京孙明强影视公司与河北唐山皮影剧团联合摄制的首部皮影电影不久前关机。在拍摄之初,该片就被闻讯赶来的韩国片商看中并以100万人民币买走。尽管这不能解决皮影的观众问题,但至少也是皮影的一条出路。路还会有,就看怎么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