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三十年代的上海滩爱情故事,让多少人为主人公顾曼桢、沈世钧扼腕哀叹,张爱玲将“十八春”一晃即逝的悲情,历尽沧桑此情不再的无奈,以沉郁灰冷的笔调娓娓道来,那份隐喻于文字间的绝望与嘲弄,看似波澜不惊却直抵人心。电视剧《半生缘》的播出,注定要引起一部分观众争论,早年电影版由黎明、吴倩莲分饰男女主角,而今由谭耀文、林心如担纲,蒋勤勤、李立群分饰顾曼璐、祝鸿才,对此番阵容的考验也是一个悬念。记者就观众的评价采访了该剧导演胡雪扬。
观众:张爱玲的味道淡了 导演:电视剧嘛,情节是首要的
张爱玲下笔细腻,无论是贵族世家的奢靡风气,还是小市民的生活悲酸,都能准确描摹,而且分寸感极佳,尤其是那种感伤迷乱的情绪,十分耐人玩味。电视版《半生缘》无论是氛围的营造、情节的设置都与原小说相去甚远。为了增强故事性,将原著中暗写的小人物在戏中突现出来,一直跟顾氏姐妹过不去的“张鲁生”就是一个陌生的人物,他的存在确实增加了故事的“斗争”性,但也冲淡了小说前半部分弥漫的爱情气息,“张爱玲含蓄内敛的风格变了”是一些观众的评价。这方面,许鞍华导演、黎明吴倩莲主演的电影则很到位。
该剧导演胡雪扬曾执导过电影《留守女士》、《罪恶》、《冰与火》,他认为“电视剧重情节,电影重情绪”。胡雪扬说:“电影版比原著还要浓缩,电视版则要松散一些。电影可以将原著含蓄的内容带过,但电视剧却必须要将其呈现给观众,甚至将隐含的情感放大给观众。”这正是创作挑战最大的地方,既不能对电影盲目模仿,也不能将原著中始终压抑的氛围克隆,“在拍摄时力求抓住张爱玲作品的情绪。”
胡雪扬此次在取景、服装上颇费心思,“拍摄这部作品时,很多场景勾起了我小时生活在上海的回忆。”已经在多部影视中见过的拍摄现场很有旧上海气息,精致的道具和服装也确实让观众挑不出毛病,但电视剧的色调明亮,不及电影的暗蓝潮湿更有质感,也更符合人们对老上海的印象。
观众:琼瑶式的煽情过了 导演:电视剧嘛,煽情是必需的
在很多人眼中,张爱玲擅长不动声色、余味悠长地讲故事,而琼瑶则善于投掷高当量的催泪弹,两人是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然而与电影不同的是,电视版《半生缘》讲究以更加直露、渲染的手段演绎张爱玲笔下的情感世界,演员的表演特别直白,尤其是对顾曼桢与沈世钧的情感刻画,由林心如、蒋勤勤两位琼瑶的爱将挑头,自然地带有几分琼瑶剧的味道。
张爱玲作品中有着深切的人生体味,电视版仅以情节来演绎,对原著的精神解读显得浅白了。对此胡雪扬说:“一部作品或极致含蓄或极致煽情,就怕不温不火,电视剧是创作给大众看的,对感情的直接表达更能触动观众。”原作中有不少经典段落,电视剧讲究以更煽情的表演手法,给观众以感官上的冲击。胡雪扬说:“我要求演员的表演充满爆发力,最有代表性的
是曼桢、世钧在茶馆中的重逢,曼桢静静地对世钧说‘我们回不去了’,虽然台词就一句,但人物内心却很复杂,两位演员的压力都很大。压抑多少年的情感究竟如何表现?我要求林心如和谭耀文先是不动声色打电话,从抽泣到失声痛哭,最后到嚎啕大哭,拍戏时特地选景在一处老式茶楼中,在场的人无不动情落泪。电视剧如果按小说的表现方式,感染力度就会削弱,因而拍摄就必须要把煽情做到极致。”
观众:演员的表演不如电影 导演:电视剧嘛,演员表现已有突破
对于演员的评价,不少观众认为蒋勤勤演曼璐缺少说服力,太年轻也太漂亮了,与原著人老珠黄的舞女相去甚远,蒋勤勤以妩媚取代了电影版梅艳芳的消瘦和无奈。虽然林心如比以前进步了,但是她缺乏吴倩莲身上职业女性的气质。男主角谭耀文忠厚内向有余,但少了几分洒脱和俊朗。从另一个角度说,观众评价蒋勤勤的转变比较大,虽然把曼璐表现得过于刁蛮和精明,与她以往形象相比有了很大超越,也是一种感觉。但林心如的表演比较单薄,始终是现代都市女孩的感觉,曼桢的自立果决又柔情似水的两面性没有表现出来。
导演胡雪扬对于演员的评价很中肯,“不同观众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理解,演员的表演不尽完美,但却有着很大突破。我以前根本不知道林心如、蒋勤勤是谁,与她们合作完全没有任何框框,林心如的表演状态很稳,总会为角色与我讨论,还设计了一些表演细节,完全要以不事张扬的内心表现去打动观众,蒋勤勤的表演对于她自己来说有很大超越,谭耀文本人是香港人,对于上海滩特殊的人文特色理解有难度,我认为他最终找到的表演角度是非常准确的,而李立群算是自成一体,跟电影中葛优的表演全然不同,他总能在我的要求上找到更好的表现方式。”(李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