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涛
●今年的金鹰奖假票竟占了36%,创下近年文艺奖项一个新纪录。当然,这块黑色纪念碑上记录的只有两个字:堕落。实际上,在不讲规则的游戏中,每一个替罪羔羊都是制度残缺的产物,明星可能因作假受益,但更可能是牺牲品
●过度商业化的评奖,正被许多非艺术的因素操纵,对艺术带来更大的伤害。奖台下面,不是各路明星的角逐,而是多方利益的格斗。在这个大棋局中,明星只不过是小小棋子。在商业化的过度包装下,奖越评越多,可是评奖到底奖什么,反倒成了一个问号
●票选丑闻,年年不绝,除了评奖方式的明显缺陷外,最大的问题是对公众信用的不断透支。名目繁多的评奖并不代表艺术的繁荣,相反,却蜕变成一种演出。但是,观众毕竟不是被愚弄的玩偶,每一次的颁奖,应该让人收获高尚的快乐,而不是腐败的创痛
金鹰奖,从某种意义上说,像中国电视的一张彩票。一方面,它面向民众,拥有着最高的开放度;另一方面,它饱受争议,承载了太多神秘感。它的悬念,并不在中奖的幸运,而在投票的玄机。
今年的金鹰奖假票竟占了36%,创下近年文艺奖项一个新纪录。当然,这块黑色纪念碑上记录的只有两个字:堕落。面对百万假票,每一位获奖者还能绽放出纯真的笑容吗?每一位投票者又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这不能不让人警惕娱乐圈的暗流涌动。近年来,金鹰奖评选越来越像一部肥皂剧,高潮起伏,剧情跌宕——冲突,矫情和畸恋,演绎在同一块黑色幕布下。今年的主角无疑是某“美女主持”,几名长沙少年受雇在网吧为她投票,后因“结账”纠纷引发流血斗殴,大小媒体竞相探寻真相。可是,正如许多人预料的那样,最终真相仍是一团乱麻,留下的苦涩更让人欲语还休:倒在血泊中的不是少年,而是金鹰奖自己。
这一事件,只是引爆公众情绪的导火索。实际上,在不讲规则的游戏中,每一个替罪羔羊,都是制度残缺的产物,明星可能因作假受益,但更可能是牺牲品。好比一面被扭曲的镜子,金鹰奖的变异,所折射出的光怪陆离,远比娱乐版上的明星丑闻,更加发人深省。那就是,时下娱乐圈内颁奖文化泛滥,凸现了过度商业化对文艺批评的侵害;托人情、拉选票和幕后交易等造假气氛的公开化,隐含了全社会打造诚信道德体系的艰难;评奖机制的暗箱操作和不科学,暴露了法制意识和民主程序的缺位。
金鹰的沦落,是对评奖过度泛滥的讽刺。近些年,娱乐圈的评奖文化空前膨胀,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一方面,电影、戏剧、流行歌曲,大大小小的评奖此起彼伏;另一方面,真正的观众群却在大量流失,真所谓“圈内热闹,圈外冷清”。在此氛围下,艺术本身越来越不被人重视。每一次的评奖,在媒体渲染下,公众趣味被引入一条幽暗胡同——充斥不绝的绯闻、黑幕和艳情,转移着人们的视线,背离了评奖的精神。
令人不安的是,以打榜夺奖为标志,过度商业化的评奖,正被许多非艺术的因素操纵,对艺术带来更大的伤害。被废票折腾得狼狈不堪后,金鹰奖组委会不得不承认,投票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集中有组织的投票行为。这次某“美女主持”涉嫌拉票的事件,露出了冰山一角。正如圈内人所说,奖台下面,不是各路明星的角逐,而是多方利益的格斗。伴随电视剧的市场化,评奖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牵制,甚至出现了专业化、有组织和策划的集体造假,在这个大棋局中,明星只不过是小小棋子。在商业化的过度包装下,奖越评越多,杯越颁越频,可是,评奖到底奖什么,反倒成了一个问号。
金鹰之魂已经远去。致命的风暴来自信用危机。今年,选票总数比去年翻了一倍,而无效票数却增长了5倍,造假之风正以加速度的趋势蔓延。作为代表中国电视最高水平,最富民间色彩的一项投票,20年来,金鹰奖见证了中国电视发展的黄金岁月,从最初的十几万张选票,到前年创下400万张的最高纪录。如今,竟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值得每一个艺人反思。
有人把造假归咎于网络。其实,从技术上说,任何一种票选制都不是完美的,网上投票只是人气的参照,而不是评判的依据。票选丑闻,年年不绝,除了评奖方式的明显缺陷外,最大的问题是对公众信用的不断透支。造假成为娱乐圈的风气,从歌手的假唱,到明星的逃税,以快速制造明星为最高法则的流行文化,一直在教人“做秀”,而不是哺育“做人”。新作发布会上,导演演员互相吹捧,真话越来越少;综艺晚会中,歌星对口型的拙劣表演,时有所闻。甚至,不久前,还出现了由某位著名歌星发起的“真唱运动”。“真唱”要发动群众,还要媒体联合签名,真不知该为明星鼓掌,还是为艺术默哀。
“我们的选举,成了一种娱乐的形式。”威廉·富布莱特在《帝国的代价》中,曾对西方选举政治影响下的电视流行文化,有过深刻分析。就像政客电视辩论的高收视率并不代表人们重视政治一样,名目繁多的评奖并不代表艺术的繁荣,相反,却蜕变成一种演出。明星们穿梭各类奖台,扮演不同时尚角色,让观众得到短暂的麻醉。但是,观众毕竟不是被愚弄的玩偶,每一次的颁奖,应该让人收获高尚的快乐,而不是腐败的创痛。(作者金涛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