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日,南非作家库切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文学大奖。库切是谁?有什么作品?据《世界文学》杂志编辑匡咏梅女士介绍,库切比起上一届的凯尔泰斯还算好的,最起码去年中国出版过其大作《耻》,而凯尔泰斯在得奖之前,还没有正式出版物在中国读者中流传。诺贝尔文学奖在国人眼中,一方面是不自觉地看重,一方面是对它的获得者越来越不了解。诺贝尔奖在今天的国人眼里,到底有怎样的意味?
问:中国读者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陌生,是否能反映出如今文学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不被重视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只能说文学于今人,越来越圈子化了。就以库切为例,早有中国学者、编辑对他格外关注,研读他评价他,但是这种关注被停留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他们感知,他们惊叹,但就是没有想办法使之广泛化。出版界与研究界脱节,研究界与世界发展的“现在进行时”脱节,在文化、文学如此多样的今天,没有传播者,酒再香,大多数人也闻不到。
问:诺贝尔文学奖于中国读者还有多大的吸引力?
《中国作家》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杨志广:我自己已经不怎么关心,因为觉得与之有隔膜。尽管时尚文化的世界趋同倾向越来越明显,但是文学这样的“积淀文化”,趋同的趋势至少在今天还不甚明确。世界范围内,文学本身的分歧在近十几二十年来越来越大,因此评奖取向也越来越色彩多样。文化与文化之间真正实现良好沟通非常困难,中国的文学当然也在按照自己的样式发展,但不可能被所有人了解、理解,更别说外国人了。因此,就随他们去吧。
问:中国有很多作家、读者十分看重诺贝尔文学奖,对这种心态怎样看?
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张胜友:无论从哪一方面讲,中国的文学都是在进步,如今每年出版的长篇已经超过千部,但与这种发展相伴随的还有人们“力作乏陈”的呼喊声。在我看来,中国文学目前的整体发展缺乏一种方向性,对诺贝尔的看重,可能缘于一种在茫然中找航向的期待。
但是另一方面,诺贝尔有着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按照它多年来形成的标准、原则,评选它认为应该得奖的得奖人,中国作家大可不必以它作为努力方向。相反,应该下功夫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真正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记者孙红)···(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