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向群
七年前,有一本由中学生写的反映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小说曾引起读者普遍而持久的关注。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这本书第5次印刷版本的扉页上有这样的题记:“献给跨越世纪的中学生朋友们。”——这便是当年被誉为不仅“反映了一个中学生群体”,而且“映出了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的花季和雨季”的《花季雨季》(海天出版社,1996年)。
时代已进入新的世纪,当年的花季少年如今已是青春年华。也许我们不该忘记这部曾经让我们震撼,给我们清新的作品,更应该关注跨越世纪后今天的花季少年: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取向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这便是笔者在读完莲子和女儿王沁彦合著的《隔洋对话:母女两地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之后油然生出的一种饶有趣味的联想。
既像是一种生活的巧合,又像是一个故事的延展,小作者王沁彦比《花季雨季》中的欣然、刘夏们早熟,她在13岁的时候就张扬着“渴望自由”的旗帜,向“侵犯自己隐私”的母亲提出书面抗议,与母亲辩论友情、信任和尊重,争取“自由的权利”;在她15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游学考察,进而上网毛遂自荐,联系出国留学了。而当郁秀感叹“所有的小鸟都向往外面的大千世界”、江老师分辨着“高姿态的出国研讨讲学”和“低姿态的打工求学”的时候,在新世纪跨进花季的王沁彦就“扑打着稚嫩的翅膀,从父母的羽翼下飞了出去”,漂洋过海,负笈异国。
从母亲莲子的信中,我们读到了母性的温柔、博爱的宽厚、一个女强人的胆识和智慧及其与时俱进的观念转变;从女儿王沁彦的信中,我们感受到了更加自由开放的心态、勤奋向上的力量、激情而理性的勇敢气质、热情而坚定的进取精神。母女间探讨的不仅有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之类的私房话,还有关于足球与爱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等国际大事,不仅有关于买机票、追星、选择科目、校园生活之类的生活琐事,还有关于理想、观念、社会、人生等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话题不分大小,身份不论长幼,母女畅所欲言。每每情到深处,母亲毫不掩饰自己的“矛盾和复杂”,女儿则一边宣示“不准训人”,一边表白“怀念‘笼子’”,情感之真切,心思之坦诚,仿佛凝结成一种浓郁得化不开的气氛,流淌在字里行间,让读者也情不自禁地浸润其间。
通过王沁彦,我们见证了新世纪花季少年的成长;通过莲子,我们认识到即便人已成年仍然需要成长;通过《隔洋对话:母女两地书》,我们恍然大悟:无论你是少年或已成年,成长都是与时代互动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