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优则导的徐静蕾,导而优则演的叶大鹰,两人能碰触出怎样的父女亲情故事?昨天,徐静蕾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掀起盖头,内部小范围看片。其女性特有的细腻表现手法及角度独特的另类父女故事让人刮目相看。说另类,缘于徐静蕾影片中的父女关系异常复杂,既有惯常意义上的亲情,又有少许男女之情蕴涵其间,而这种不简单的人物关系,恰恰是导演徐静蕾追求、主演叶大鹰着力表现的,让人惊讶一个首次执导筒的年轻女孩的功力。看片后,徐静蕾和叶大鹰分别接受媒体采访,徐静蕾第一次以导演身份与媒体侃侃而谈。
【电影】
“每一种感情都很复杂,亲情也是如此”
看完影片,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徐静蕾想要呈现的人物关系和感情与惯常的亲情片有很大的差别,影片大胆地将父女关系演绎得百分之八十像父女,百分之二十像情人。对此观后感,徐静蕾表示赞同:“这个片子出来以后,很多朋友问我是不是有恋父情结。其实拍的时候没觉得,后来让我思索可能我的潜意识就这样。”从开始创作剧本,徐静蕾就没有把父女关系简单定位,“每一种感情都很复杂,亲情、爱情其实都不单纯,爱情中的两个人可能既像兄妹、又像父女、甚至还像母子,亲情也是如此,每种情感都隐藏着很多东西。”出于想把这些隐藏的东西抓出来,所以在这个故事虚构、情怀真实的影片里,徐静蕾把异常复杂的情感放了进去。
如何使得亲情中包含的其他情感因素被观众认可,如何复杂但真实而不让人质疑和反感,是对导演徐静蕾和主演叶大鹰的考验。对这种分寸感,徐静蕾自己觉得比较恰当,“有人说我和爸爸的关系类似情人,这是因为观众经历不同,看到的也不同。在我看来,这是很正常的。”自认对人物定位恰如其分之余,徐静蕾更提出叶大鹰的表演对这种感觉的准确呈现功不可没:“他非常符合我心中父亲的形象。其实影片中我的角色只是提供一个视点,戏都集中在叶大鹰身上,他表演得非常恰当。”叶大鹰对徐静蕾的导演观点也非常认同:“对于父女关系,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理解,尤其我们演的那种多年不见的父女,会产生相依相恋的感觉。”
【现实】
“我的爸爸很严厉,我们有距离”
由银幕延伸到生活里,现实中徐静蕾的父亲是个严厉的人,其真实的父女关系远比影片中简单:“生活里,我跟父亲有距离,他总是居高临下,我一直羡慕有些父女的那种亲近。”这种现实与渴望的差异,也许是她选择这个亲情题材的情感积累。影片拍竣后,徐静蕾表示父母只在录像带上看过一点点,由此带过记者关于她父母对影片评价的询问。
拍完亲情题材的影片,徐静蕾是否会重新审视真实的她与父亲的关系?徐静蕾认为,“最初想导演一部影片,就是因为自己长大了,有些想表达的东西。我看到现代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与我成长的那个时代不同,更像朋友,这对我触动很大。亲情不像爱情那样你来我去,是无私的、剪不断的,这触发了我的创作激情。这个片子带有我对父女关系的理解,影片肯定来自于我的生活,但它不会对我现在的生活产生反向影响。”
【内心】
“我不怕把隐匿的内心暴露在银幕上”
从现实再往里探究,每部影片都会带出导演的内心,徐静蕾也没有例外,尤其是处女作。对这种透过银幕暴露出的隐匿内心,她微笑着表示“不怕”,“所有的导演都如此,影片总会带出导演对生活的看法,对生活、对人的理解。”除了自然表现出对生活的理解,徐静蕾的影片中其生活状态的个人痕迹亦很重,能否在观众中获得最大共鸣,她从容应对:“我承认我的影片个人痕迹很重,但这恰是我真诚的地方。一部片子能否打动自己最重要,我不能打动一百种人,最诚实的做法就是打动自己。我相信虚情假意骗不了人,真实是我最基本的东西。”
【幕后】
“演员都是熟人,因为我真的害怕控制不了场面”
说徐静蕾的个人痕迹重的另一个理由便是,片中的演员无论主角、还是龙套的都是生活中她的朋友。演员都是熟人,也是导演一种不自信的体现。对此,徐静蕾笑着大方承认确实有点不自信:“没找什么不熟的人,现场就不会发生分歧。我没有导演经验,又是个慢热型的人,所以特怕跟生人合作,那样会觉得拍摄现场处处都存在着不可控的危机。为了现场不失控,所有人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当然,有了这次“练手”经验,徐静蕾成熟了不少。第二部影片《来信》,已经将导演工作谙熟于心的她请的全是业内顶级的人合作。
【遗憾】
“我对镜头语言掌握的不够”
这部处女作为徐静蕾带来本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并受邀参加了众多国外电影节,获得好评。对这些奖项,她没有表示不在意,而认真地承认“很重要”,但得奖的喜悦少,“最多的是遗憾”。遗憾不在于自己编剧的故事、人物缺憾,而是“镜头语言不够丰富,细节处理比较粗糙。”徐静蕾很由衷地表述,“没当导演觉得挺容易的,我平时又喜欢摄影,以为自己对镜头很了解,结果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下一部影片,徐静蕾有半年的拍摄时间,一切准备也更充裕,相信这些遗憾都会成为使影片更好的经验。(侯柠柠)(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