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把旧的排练厅改造成小剧场,每天一场戏,为戏迷开辟新的舞台和新的演出形式。中国评剧院正在筹备把该院的第三排练厅改建成小剧场,这种集中规划、进行规模性经营的设想,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在中国评剧院组织的小剧场筹建会上,剧院领导、演员、戏曲界专家及建筑设计人员会聚一堂,对这个即将诞生的小剧场献言献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论。
“之所以想把第三排练厅改造成小剧场,是考虑到目前北京的小剧场只有人艺和青艺两处,而认可那里的又多是话剧观众。我们筹建的小剧场,只需对原来的排练场进行外装修和在音响等方面进行改造。在经营方面,我们是想通过小剧场来介绍一些新的戏曲作品,不限于评剧的小剧场戏,还可演小剧场京剧等。”中国评剧院院长吴一平说。
著名评剧小生齐建波认为:小剧场戏是需要编、导、演、音乐、舞美等一系列整合才能完成的。创作是小剧场的大主题,要想保持较高的上座率,最重要的是质量和题材。不管是演保留剧目还是演轮换剧目,都要注重打造自己的精品品牌,以其评剧的特有魅力来吸引、博得更多观众。一部剧的打造,需要长时间的很多工序的精雕细刻。所以在新建小剧场演的戏,题材选择和剧目质量这方面一定有远期意识和系统工程的观念。评剧体裁的适宜度很宽,现代戏、古装戏、移植戏都适合表现,剧目确定到位才能保证小剧场站稳脚跟和持续发展。
“我曾经在毕业论文中谈到过,小剧场并非小的剧场,这种艺术概念不是指空间、尺寸、气势大小,而是演出样式要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学术性,如果要把小剧场办得有特色,就要围绕这三性。”该院导演李永志的见解则更趋于目前中国的那些较活跃的“小剧场人”的观点。
中国评剧院副院长刘侗的看法介于“市场论”和“探索论”之间,他认为:“我们的小剧场立足点应该既对戏曲表现样式进行探索,又能扩大观众群体,甚至可以发展少儿观众。我曾经在平谷见过当地有6支演出队伍,全是由戏迷组织的,每天一场戏。由此可见,评剧还是有很大市场的,只是以前我们觉得这块蛋糕太小。现在我们要创建小剧场,就应该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抓住新观众的同时还要拉住旧观众。要通过自己策划、自己组织演出,以独特的经营手段开拓演出市场。”但也有人认为,两头都顾会两头都没顾上,还是应有明确的倾向性。
与会的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个小剧场的观众定位,确实应当研讨清楚,并坚持已确定的方针。还有些人认为,要在实践中去摸索,根据观众的趣向不断进行调整。虽然观众定位还在争论中,但这个小剧场已初步决定于明年元旦开张揖客。(唐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