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文凌 实习生 胡宏屹
“这些恐龙根本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大。”手里一刻不离恐龙玩具的男孩荣荣,原以为自己会在一只巨大的恐龙骨骸面前瞠目结舌,可是当他站在并不高大的金山龙脚下时,有些失望。在10月26日的云南禄丰恐龙文化节上,很多狂热迷恋恐龙的孩子没能在禄丰恐龙博物馆找到该有的兴奋。
“孩子获得恐龙的影像主要来自电影、电视,尤其是好莱坞的那些大片。事实上,恐龙的种类很多,形体区别也很大。哪怕是巨型禄丰龙,也并不巨大。”同样热爱着恐龙的荣荣的爸爸周先生说,“荣荣的失望也不是没有道理,禄丰这个恐龙博物馆实在太简陋,完全达不到科普教育的要求,只能算一个展示厅。没有了声、光、电和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再大的恐龙在孩子眼里也会失去神秘,认为只不过是一堆站着的骨头。”
而且在周先生这样恐龙知识丰富的成人眼里,禄丰恐龙博物馆墙上的背景画有很多错误,“小孩子特别容易较真,如果他们较真,他们会对此更加不屑”。
照本宣科、没有儿童语言的解说,也令孩子们感觉索然无味。周先生说:“这是一种民间科学精神的缺失。在真正的恐龙文化节里,我们还缺乏真正的科普人员。”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大量恐龙化石的国家之一,但恐龙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合却远远比不上国外。
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恐龙》一书写道:美国、加拿大、日本、挪威等许多国家的大商场,都以恐龙吸引顾客;韩国发现的恐龙化石很少,但他们设计制作的带有恐龙图像的恐龙领带、恐龙邮票却畅销国内外。1993年,北京自然博物馆与瑞典一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哥德堡举办“中国恐龙展”。为期8个月的展览,观众达42万人次,而当时哥德堡市的人口只有50万。有专家称,这是瑞典历史上观众最多的一次展览,它被载入了瑞典博物馆编年史中。
在恐龙文化的普及方面,许多国家特别重视对儿童的科普教育。
瑞典有各种恐龙书,其中为儿童编写的恐龙书籍最有特色。它们有的可以折叠成立体恐龙,还有的可以发出恐龙的吼叫声。
在众多关于恐龙的科普读物中,专家公认最适合儿童的书,是一名多年从事自然科学教育的中学女教师贾尼丝·范利克夫1994年出版的《为每个孩子的恐龙》。她在这本书中,把有关恐龙的基础知识分成由浅入深、互相连贯的20个科学游戏。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有关知识,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孩子们解答;解答问题之后要求孩子们动手做实验;做完实验后,再对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而在我国,目前,由于经费的欠缺,禄丰的恐龙挖掘和保护都处在初级阶段。著名的大洼恐龙山1号、2号恐龙厅处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门票仅售1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世界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一直在做着为恐龙研究寻找资金和让禄丰恐龙名扬天下的工作。“恐龙文化不仅可以变成产业经济,而且在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加强基础研究方面都将会起很大的作用。”
为了参加本次恐龙文化节,在从昆明到禄丰的96公里途中,很多手里拿着恐龙玩具的孩子一路模仿恐龙“嚎叫”到达县城;在知识竞赛的模仿秀中,许多孩子模仿直立行走的霸王龙惟妙惟肖。
恐龙节因为这些孩子的到来变得热闹异常。以往宁静的小县城被孩子们的喧闹打破。10月26日,从禄丰返回昆明的客车十分拥挤,许多人不得不滞留禄丰。“当文化要变成一种产业经济时,它需要一群人的热爱。科普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企业和社会来关注,需要感情的投入和爱心的放射。孩子不是道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有助于向社会传播恐龙文化。”记者陈吉说,“孩子们的这种狂热,是对他们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最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