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坤
11月1日至5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安徽省人民政府等主办和承办的中国(安庆)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暨投资与贸易洽谈会,吸引了包括韩国前总理在内的海内外政要和工商界人士。当记者问及此次艺术节市场化程度有多高时,安庆市委书记韩先聪回答说:“严格地说还只是‘半市场化’,市场化程度占到60%。我们就是要抓住这次契
机,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韩书记毫不隐讳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离市场较远的现状。他举例说,安庆有不少黄梅戏剧团,长期以来都是政府掏钱补贴,演出一些节目也是按照计划“布置”,今后一定要彻底改变这个局面。
记者了解到,这次艺术节与过去主要以政府为主举办有很大不同,政府除支持一部分公益性、群众性活动外,其他主要活动都是以市场运作为主。
“但是我们还只是从‘半市场化’起跑。真正办好文化产业就应让市场检验黄梅戏,重大剧目一定要产业化运作,实行全新的用人机制和奖惩机制,让关键人物领衔组阁,出一些市场认可的名角。”艺术节组委会一位领导介绍说。此前,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早在2000年,安庆市第一次以市场运作方式在北京举办“长安—安庆黄梅戏艺术周”,就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全国拥有剧团最多的一个地市,改革是艰难的,但每迈出一步的同时,也为其他地方文化体制改革起到了先行者的示范作用。
这次黄梅戏艺术节和一些地方办文化节一样,有投资与贸易洽谈内容。但为了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主办方明确提出了许多新的市场化要求,比如各种黄梅戏的演出要充分借助民间力量和资本,政府不对演出剧目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指手画脚。在观看了一系列黄梅戏专题演出后,当地群众纷纷反映此次艺术节有许多创新之处,特别是节前尊重群众意见创作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好节目,而不是不管市场反应如何,老是演那几出“上面认为不错”的节目。一位黄梅戏表演者说,竞争越来越激烈,靠吃点老本拉拉关系是混不下去了,市场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艺术节期间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也融入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成分。安庆市近几年探索出一条依靠社会力量办好广场文化的成功之路,并通过示范引导,辐射校园、企业和家庭文化。艺术节期间,安庆市内外的一些企业主动与黄梅戏剧团联系,在推进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宣传推介了自己的企业和品牌。
从“半市场化”起跑,中国(安庆)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的新思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