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手过招”是指同一题材的较量,此种较量也有一种说法,叫做“决斗”。先是两部同以“英雄”为主题的电影同期拍摄,而后就是话剧舞台上《赵氏孤儿》的撞车——国家话剧院田沁鑫版本的《赵氏孤儿》刚刚于上周末落下帷幕,而先期上演的北京人艺版本的《赵氏孤儿》也将于本周结束演出。两个国家顶级的话剧院,两个往日有师徒之谊的导演,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剧本,进行完全不同的创作——这在舞台上宛如一场“决斗”。他们较量的不是生死,而是对艺术、对人生的见地。况且,京剧也分“谭派”的《搜孤救孤》和“
马派”的《赵氏孤儿》两出经典,好在两个话剧版本都还不软。
虽然大幕即将落下,但这两出大戏留下的话题还远未停止,看过其中一个版本会想去看另一个,而看过两个版本的观众会相互比较。更喜欢哪个,也许并不重要,带给观众心灵的思考和领略现场的震撼过程才是真正的收获。所以记者向看过戏的观众和部分业内人士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问:为什么要将《赵氏孤儿》重提?
典型症状:《赵氏孤儿》除了京剧版,还有越剧版、河北梆子版、昆曲版、豫剧版等,并被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流向世界,使该剧在西方成为了比《红楼梦》还要知名的作品。今年继两个话剧版本推出之后,《赵》剧的电影和电视剧也正在酝酿拍摄中,掀起了一股“《赵氏孤儿》热”。
正方:
中戏的杨建教授认为,“《赵氏孤儿》热”首先是因为该剧的戏剧性非常强,演出会有强烈的舞台效果;另外,可能是因为当今羸弱的文学作品比较多,观众看到的阳刚的东西少,而自己搞阳刚的作品又比较难。观众张先生也认为该剧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生死相托”的友情和牺牲精神在当今很少被提及,而戏中则是一种对个人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反方:
一部分观众认为《赵》剧从某种角度写的就是愚忠愚孝的故事,程婴为了达到让赵家孤儿复仇的目的,竟然杀害了自己不满周岁的儿子,从现代人角度讲,他的做法是灭绝人性的。因此,《赵》剧的热演现象很值得怀疑。
第二问:《赵氏孤儿》的结尾改得好不好?
典型症状: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所做的最大改动都是结尾,人艺的版本最后孤儿不复仇了,“前人的过错为什么我来承担?”国话版本则是“今天以前我有两个父亲,今天以后我是孤儿”。如果孤儿不复仇,那么程婴将会怎样?是他劝说老丞相公孙杵臼为救孤儿舍弃了一世英名,又是他劝说韩厥将军为孤儿牺牲性命;而四十得子的程婴居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喂了狼狗,救下赵氏孤儿一条性命,如果孤儿不为赵家惨遭屠杀的三百多口报仇,难道程婴就能够轻易放弃么?
正方:
观众吕先生认为,剧本现在的改编可以让观众既了解了原著的魅力,又可以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待这部名作。结尾的改动可以看出改编者力图告诉观众“时代转轨”的新命题,而让观众了解《赵》剧中所表现的人之于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反方:
中戏的黄维若教授认为,如果对《赵》剧的结尾做这样的改动,根据戏剧“从高潮看统一性”的原则,前面的戏就应该更加完整一些,告诉观众孤儿这些年在程婴和屠岸贾两个男人陪伴下的成长道路,最后使观众明白为什么孤儿最后面对复仇者产生了心理障碍。现在看来,“孤儿不能复仇”的来由并不明确。仿佛是改编者主观在支配人物,而不是剧中人物应该有的走向。杨建教授也认为,改编剧本的逻辑性不强,文本上想得过于简单了,如果改编者颠覆了复仇的结尾,那么就必须提出一个新的合理的支撑点,可现在看来并不充分。
第三问:《赵氏孤儿》以形式弥补内容空虚?
典型症状: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形式上都非常有新意,人艺版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真马真牛上台、砖头铺就的古战场般的舞台、表现腾腾杀气的白烟以及哗哗的雨滴。国话版本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舞台上整体的黑红两种代表杀戮的颜色,以及演员有点“卡通”的表演方式,还有类似日本戏剧中的具有仪式感的舞台动作。
正方:
编剧刘先生认为两出《赵氏孤儿》的形式感都很强,他本人更喜欢国话版本,因为人艺的舞台呈现还是过于中规中矩了一些,《赵》剧用黑、红两色来表现是非常准确的。而观众丁小姐则更喜欢人艺版,她认为舞台非常有气势,看的时候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而国话版本有些“看不太懂”。
反方:
黄维若教授认为,看过国话版本的《赵氏孤儿》,才知道这出戏的剧本似乎不是重点,而形式才是最后的目的。观众刘先生也认为形式的美感实际上更多的是在掩饰剧本修改后的不足。一位戏曲专家也认为,现在这样大舞台制作淹没了演员的表演魅力,不像戏曲中由“角”带动全场观众,看得出演员的功力。话剧版本不是那么过瘾。
新闻链接
《赵氏孤儿》的由来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左传》和《史记·赵世家》。元杂剧作家纪君祥著有《赵氏孤儿大报仇》,明传奇作家徐元久创作有《八义记》。《赵》剧曾经于1735年被译成法文本,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改编时名为《中国英雄》。
《赵》剧清代被改为梆子剧目,现代最著名的是秦腔演出本,作者是马健翎。1960年由北京京剧团排演的王雁的改编本最有影响,马连良扮演程婴,裘盛戎扮演魏绛,谭富英扮演赵盾,张君秋扮演庄姬公主,每个人都有大段的优美唱腔和精湛的表演,堪称一绝。在京剧传统剧目中还有一出《搜孤救孤》,表现的是其中有关程婴和公孙杵臼联合救孤的一段,也是余(叔岩)派老生的代表剧目。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和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