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王磊
可能你听到零点乐队用摇滚方式演绎的《多谢了》,会想不起《刘三姐》,但是当你听到壮族四重对唱《风流几年先》和三声部合唱《生活美如霞》时,你绝对会被广西特有的民歌风格所吸引。
虽然没有现场大型乐团的伴奏,也没有华丽的灯光舞美,但是在日前举办的《大地飞歌·2003》南宁民歌节上,这些原汁原味的民歌却成为当晚最受欢迎的“明星”。
这些年,民歌歌坛刮起“流行风”,重新整合的艺术方式也让人们再次认识并喜爱古老的民歌,延续了传统民歌古老的生命力。但是谁都没有想到,最原始的“本色民歌”却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在这块“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民歌就像文字一样。民歌容易记忆容易传播,以歌代言是普遍现象。无论表扬批评、娶妻生子、见面会友,广西少数民族都能用歌声代替语言。
民歌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不断得到积累和更新,体现了淳朴的民间思想和幽默感。以为人处事中的难点之一——给别人提意见来说,广西民歌既婉转又深刻。批评一个人徒有其表,有“别看一副博士样,肚里全是牛下水”;讽刺一个人喜欢吹牛,有“别看蛛网桌面大,上得天平不足一两”;形容小人得志,有“今天猫感冒,老鼠上房梁”。而约会、提亲、订婚、结婚,直到生子、满月,广西民歌几乎涵盖了一个人一生的各个阶段。不会唱歌在广西简直不可想象,女婿上门要“过三关”,每一关都有“高手”等着“对歌”,如果唱不上来,丈人家就会拿出自酿的美酒来“为难”女婿,不要说不会唱歌,即使歌唱得不好,三关下来也会被灌得酩酊大醉。
在音乐表现的方式上,广西民歌也有独到之处,《生活美如霞》这样的三声部合唱方式就是其一。虽然壮族祖先没有复杂的乐理知识,只是本能地用鼻音哼鸣和音,让歌变得好听而已,却由此产生了天籁般的美妙和声。如果从专业角度去看,他们的歌曲和乐理教科书相比极不规范。用一位作曲家的话说就是,正是因为“不规范”它才显得特别,在有悖乐理的同时也超越了理论束缚,这种声部错位的“山野唱法”,值得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人学习借鉴。经过几次寻访采风,为民歌节搜集素材音乐工作者表示:“该听的听了,该看的看了,大家在体验生活中达成共识:接下来写歌时,只能在它的原貌基础上稍作调整,还其精髓特色。”
“本色”正是民歌取胜的关键。虽然在南宁民歌节荟萃各种歌曲唱法长长的节目名单上,《风流几年先》和《生活美如霞》更像歌海中的浪花,但是这些闪亮的浪花让人看到了本色民歌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