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可辛。本报记者 谢晓 摄
陈可辛,香港中坚导演,倡导“大亚洲”电影,认为要挽救香港电影,就要彻底抛弃“香港制造”的旗号。陈可辛指的“亚洲电影”除了纠合两岸三地的电影力量外,还包括了目前正红火的韩国和泰国的电影力量。
主要作品:《双城故事》(1991)、《风尘三侠》(1993)、《金枝玉叶》(1994)、《新难兄难弟》(1994)、《甜蜜蜜》(1996)、《金枝玉叶Ⅱ》(1996)、《三更》(2002)、《金鸡
》(2002)
将来内地市场会是亚洲老大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在香港导演都北望神州求发展的时候,你是一个特例,却在发展东南亚、韩国等周边市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考虑的。
陈可辛(以下简称“陈”):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专长。很多人早几年就在看内地市场,我当时觉得在内地拍戏有一定限制,再说为何一定要选择99%或100%的人走的同一条路呢?还有,走内地那条路,对大部分香港电影人那时是望天打褂。因为整个内地市场在什么时候开放,审查制度什么时候开放还看不到,我觉得等是个被动的做法。可能是因为我到国外拍过戏的关系,所以我比较容易走那条路。当然做每样东西都是有风险的,结果我用了两三年时间,让我的公司去走这条路,走了出来,而且我觉得这两条路是没有冲突的。
南都:所以最终你还是会进入内地拍戏,只不过现在是“曲线救国”。
陈:是,因为我觉得最终是整个亚洲的事情,内地的市场如果一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整个商业运作都健康发展的话,一定会是整个亚洲的老大,这是绝对的。到时候我作为一个香港电影人去进入内地市场,倒不如作为一个亚洲导演进入内地市场。这样我觉得我能够与内地合作的本钱就比我只是一个香港导演大得多,因为不是拿600万人去跟你合作,而是拿韩国、泰国那些地方加起来的人口和精英去和内地合作。我觉得香港真的是站在一个太低的台阶,人口太少。我们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能和外国早接轨,所以香港比内地早了四五十年。但是内地现在的发展速度是一年相当我们五年,这十年香港就会丧失任何优势,因为内地十年就可以把五十年追回来了,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要尽量利用我们的专长去拍片,那么将来才能在一个大中华圈里有一席之地。
去内地拍内地的电影
南都:那你现在有打算向内地进军吗?
陈:明年会和内地有一些合作,反正外面的也同时在做。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会做的停止了,内地今年真是开放得太快了,想都想不到。我希望我和我的公司不是机会主义者,因为香港真的有太多,大家都一窝蜂涌回去,我觉得这个市场很快就会做垮。因为我们已经把台湾、韩国、泰国这些市场都糟踏了,很多片没人看。现在我们要把一个新的那么大的市场重新像其他市场那样糟踏吗?我们如果再糟蹋这个市场,我们就没有了,哪里都没人看了。我觉得我们做内地的市场要做得很小心。现在内地的商业导演,商业电影太少了。如果我要来内地拍戏的话,我一定会找一个内地导演帮我监制。一定要把这个市场融合,让双方有一种交流。我们不是卖埠,现在我们太过在乎卖埠的地位了。以前香港可以是卖埠,卖给台湾,卖给韩国,那时香港是处在一个领导潮流的地位。但今天,香港已经不在这个位置上了。如果说我们这有一点优势的话,那只能是在内地市场,因为内地从潮流文化的角度来讲,还属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所以他们还会觉得香港的东西不错啊!香港的明星很好啊!而亚洲其他的地方早看腻了香港的东西,内地是最后一个对香港还充满着好奇的地方,我们一定不能够再把这个地方糟蹋了。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我们要和内地合作,一定要注意这个前提,不要让人家老是觉得我们在淘金,以前在台湾没挖够,现在继续到内地来挖,继续拍一些港式的东西,港式的闹剧,他们以为内地的人们会喜欢,我觉得这绝对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偏偏现在香港大部分的电影人都还是沿袭这种做法。
南都:你怎样看香港电影的现状?它已经从低谷走出来了吗?
陈:香港电影从目前的票房来看,可以说是从低谷里面走出来了。这是一个可喜的事情。香港观众从今年开始,已经慢慢对电影恢复了兴趣,但问题是香港只有600万人,就算恢复了也没用啊。这是我们一直存在的问题。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现在还有内地市场来撑一下。但长远来讲,内地市场越来越好了,像我刚才说的,我们不要想着去内地淘金,而应该在内地好好地做一些内地电影。内地如果明、后年还是以去年、今年的这种速度去开放的话,你觉得明、后年还会有人去看香港电影吗?如果内地市场真的开放的话,大家当然会拍内地电影,不是为理想,而是为钱,如果每部电影都有两亿票房的话,有谁还会拍香港电影啊?香港的老板会跑到内地去,那个时候他们去内地拍戏的理由就是,内地票房比香港高。为什么?因为那种港式的闹剧不一定会在内地大卖了。所以要投资的话,就投资拍内地片。我觉得这个过渡其实很短的,是五年以内的事情,很快会有一种新的电影模式,新的商业电影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内地的好莱坞。我觉得一定会这样。那么所有钱都会流到内地去拍内地的戏,香港不再会是一个电影中心。香港电影人要做的,是去北京,去内地合作拍电影,拍的是内地的电影。那个时候香港的文化就会越来越流失,这是一定的。
南都:你怎么看这次访京团的意义?
陈:我不太了解,因为我没有去,他们也没有邀请我去。反正有沟通总比没沟通好吧。像我这次出席金鸡百花节,获益良多,虽然只有两三天,但我了解的东西已经很多了。我觉得越多沟通越好。
南都:你会认为北上发展是必经之路吗?
陈:对香港来说,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大趋势,而且到头来一定会走向大中华电影。因为不只是电影,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这样。今天我们还会说香港、内地,这种说法以后都会淡化了。我们说香港五十年不变,你觉得需要等到五十年吗?我觉得以后都不会再分内地、香港了。
面对审查制度等于面对观众
南都:像你做亚洲电影的这种方式为什么不能推广呢?
陈:大家不敢做啊!我觉得也有人在跟,像刘伟强拍《咒乐园》也是在跟泰国合作啊。这些在两年前,人家会说是疯子的行为。我们和韩国,泰国合作了一些戏,很多公司都在采取这种做法。像《少年阿虎》就用了韩国的演员,其实都有人在做,他们也有一步步在尝试。只是我的目标和态度比较明确而已。
南都:那你现在对内地的电影环境是抱一种什么心态?如果进入内地市场,你有忧虑吗?
陈:我是抱着希望的心态,我觉得国有国规,家有家规,我们要到内地拍戏,一定会有不习惯。那就看我们有多需要内地的市场,你如果很需要,就算多不习惯也要适应。这其中有一个平衡的问题。我明年会尝试在内地拍戏。
南都:你会为了进入内地市场而做一些牺牲吗?例如说改动剧本。
陈:应该不会。其实我们面对审查制度等于面对的是观众。因为我们拍的戏一定会有很多观众不喜欢看,我指的是商业电影。一定会有些戏导演喜欢而观众不喜欢。有些导演是很鄙视观众的,你们不喜欢就不要来看。但是我的态度是去寻找,我总会找到一样东西是我喜欢
,你也喜欢的。因为我们都是人,不管你学历多高,多聪明,还是多笨的人,总会有一些东西是共同的。如果说内地不能拍鬼片,我就想其他的办法啊,我总会找到一样东西是没有审查上的问题的。观众喜欢,我也喜欢。面对审查,面对观众,其实都一样。但是如果你找的题材是不合适的,然后硬是要改剧本,那就痛苦了。如果我在内地拍不了的,我就在国外拍啊。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谢晓 实习生伍世然
记者手记
陈可辛的公司在这几年接连拍了《见鬼》、《三更》、《金鸡》等好几部不错的影片,而且重建了东南亚市场对香港电影的信心。他参加过香港电影人的游行,说过一些激进的话。但与那些陷入困境、为艺术发展一筹莫展的香港电影人相比,他的境况是最乐观的。在电影改革的春天来临之际,这位游子也做好了回归的准备。他坚信,未来大陆电影市场会成为新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