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毫不讳言地将这次古城凤凰的义演归结为一次行为艺术的实验。而这次实验在他看来是那么值得玩味。事实上,《地图》这部波士顿交响乐团委约的作品正是来自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四年前,谭盾到湘西凤凰“听音寻路”,采风并构思将现代和古远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而今,在他最后完成的作品《地图》中,当地苗族姑娘隔山隔河的爱情对唱“飞歌”,通过录音和大屏幕成为了与现场演出的大提琴手之间的一次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对歌。此类对话还有许多,而来自凤凰的原始音乐的多媒体声像记录与现代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包括
山野农夫吹出的木叶声、河水声、风声和石头声也都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如此原汁原味再现今天和过去音乐文化原貌的《地图》,从古城出发,在纽约、在巴黎、在世界各地转了一圈之后,重又回到了它的老家。
音乐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不过这一次的舞台是沱江,背景是新近被发现的南长城,河水被火映得透亮,从世界各地赶去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借助高科技和多媒体的手段,谭盾要呈现给人们一种音乐从过去到未来的过程。“你想过没有,这音乐几千年以前就有了,而不是我四年前才采到的,可就像那‘飞歌’,它与音乐家的对话,一直会持续下去,几百年以后、几千年以后的艺术家们来演绎这首作品的时候,他们仍然在与这古老的音乐之间进行着对话,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谭盾说,”其实这样的事情,当年肖斯塔科维奇梦想过,巴托克梦想过,冼星海也曾梦想过。“谭盾下面的潜台词,已然明了。
和他以往的数度实验一样,谭盾的这次行为艺术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对此,谭盾显得不以为然:“形式和内容不是割裂的,两者其实不可分。形式也是一种艺术,只要它是文化的,并且能够吸引人、打动人。”说到此时,谭盾甚至有些激动:“传统音乐、古典音乐正在消逝,我们如何将过去美好的传统文化带到未来?仅将其保存在博物馆是不积极的。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活动的博物馆,用高科技将传统文化变成再生的东西。文化的未来就在于创新,在于不断有新的观念。这也是中国交响乐走向世界的路径之一。”
不能否认,在欧美古典音乐已发展了数百年并高度发达的今天,要让中国的传统音乐能在世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谭盾摸索着走出来的,确实是一条捷径。也许这正印证了其所言,不创新就是小脚,阻碍创新就是庸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