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30在今日美术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一个以民工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览——《我们在一起——“民工同志”当代艺术展》举办。
展览将以摄影、雕塑、装置、录像、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展出,展览分为“民工社会研究档案”、“当代摄影作品”和“当代录像作品”三个展区。参加展览的艺术家包
括杨福东、宋冬、梁硕等近年来活跃于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民工”、“农民工”是当代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的城乡差别与人口过剩的问题。一方面,民工不满于农村的贫困状况,积极参与了都市财富的积累与创造,承担了都市营造不可或缺的一环。另一方面,民工属于最缺乏社会关怀的弱势群体,从住房到子女教育均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至于社会地位则更无从谈起。《“民工同志”当代艺术展》便是以公开展出艺术作品的方式,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它不仅鲜明地表达了知识精英、艺术家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同时更是要唤醒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不同社会阶层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同时以当代艺术方式展示民工现象,也使观众有机会体验当代艺术——与我们有些遥远的“另类”艺术形式。
杨心一 为了对本展览有更多了解,记者采访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杨心一和参展艺术家宋冬。
在民工现象的大背景下策划的展览
在艺术展览中策展人经常是灵魂人物,展览的动机、思路甚至每一个展出的内容都与他有关,“民工同志”的灵魂是来自台湾的杨心一。在美国的8年中,除了在杜尚工作室工作一年,他一直在艺术史专业学习。
记:为什么要做一个民工主题的当代艺术展?
杨:做这个展览有一个重要的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2002年到2005年联合进行一项扶贫计划的研究,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中国民工现象。通过这两个机构对中国7个城市民工现象的研究,有了一批成果。这是我策划这个展览的一个原因,这些成果将作为展览的背景。
记:参展的艺术家是怎么选择的?
杨: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7个城市设立工作站,艺术家就尽量从这几个城市选择,参展的15位艺术家都做过民工题材作品,比如何云昌以前做过一个和100个民工摔跤的作品,那个作品就是他一个人与100个民工逐个摔跤,摔到后来他都快爬不起来了。
记:为什么选择当代艺术的形式表现民工题材?
杨:有些当代艺术家也是民工啊。当代艺术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关心、记录民工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学家相比,他们可说是着手得更早,此次展览借此题材表现当代艺术的正面意义并说明当代艺术展览的形式是多元的,另一方面也表明着当代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记:为什么在有行为、装置、雕塑等很多种艺术形式的展览中摄影占了三分之二?
杨:我们这个展览是办给大众看的,不是一个小圈子的活动,照片是最为直接和观众交流的方式。
宋冬 我想找更多民工,可是钱不够
在“民工同志”中有很多种当代艺术形式,但是最“行为”的要算宋冬的“与民工在一起”。作品的内容是这样的:在开展当天,他找了200位民工在展馆,他自己也混迹其中,民工也不干什么,就是一起呆着、看展览。然而在与宋冬聊过之后,才发现实际上这个作品所包含的元素多着呢,大到200个民工这一大群人,小到他分发的每一张纸币。
宋冬,首师大美术系毕业,当了12年中学老师,现在辞职专攻当代艺术,优点是不像有些当代艺术家急着给自己贴上固定的标签,所以装置、行为、新媒体、表演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都在做。听他聊“与民工在一起”和当代艺术,有一部分像天书般费解,有一部分像故事般有趣。
记:以前说起行为艺术,每件作品都好像有一个陈述,你怎么说“与民工在一起”呢?宋:我没有文字的表述,我觉得这是限制了大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行为艺术也包括表演性的、体验性的、事件性的,我这个作品是体验性的。美术馆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办的,而房地产开发是使民工大量进城的一个原因,这种关联本身就是作品的一个元素。在美术馆与民工近距离接触的体验,也是作品的一个元素。而我找的民工都要付费,付费本身也是作品中的元素。
记:付费标准是不是和他们平时做工一样?
宋:差不多,可能还稍高一点儿,一人一天30元,如果加上盒饭什么的,就算一天40元吧,总费用是8000多元,这个作品只有第一天有200个民工到场,之后就是播放当天拍的录像。我想找更多民工,可是钱不够。
记:这么多民工你是怎么找到的?
宋:通过美术馆找的。今日美术馆是房地产开发商办的,他们要盖楼就有民工。我把钱交给美术馆,他们给找民工。
晨报视线
因为边缘
民工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当他们真实地从我们眼前走过时,他在我们的视线中却是模糊的,就像拍虚了的照片。因为民工是边缘人群。他们生活在城市中,但不是城市的主流,他们大多来自小城镇和乡村,但脱离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他们也生活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的边缘。因为边缘,他们是一个有着被动的自我保护意识的群体;因为边缘,他们构成了民工现象。而中国当代艺术更确实地说是前卫艺术,同样处在一种边缘状态,它不属于主流艺术,它同样不甘做“地下”艺术,它虽然很勉强却又执著地拉着艺术的衣角,但是在人们提到“艺术”的时候它往往被忽略。边缘状态就像院墙外一块自生自灭着各种植被的土地,我们每天经过却从未留意地里长了些什么。而此次“民工同志”展像是突然来人圈起了这块地还定时浇水,不由得我们不去留心观看。对一种边缘状态的陈列性的放大将使这个展览成为一次有着复杂观看心理的民工现象与观众、当代艺术与观众的对话。
高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