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曾创下收视高峰的亚视巨作《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从11月12日开始每晚在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播出。剧集播出一个星期以来,观众反映不一。许多广东观众来信说,《大地恩情》让他们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感觉,低矮的草房、乡村的夜景、深夜的犬吠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但不少新客家甚至于新新人类都觉得这种观点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部电视剧剧情拖沓,颜色灰蒙,简直土得掉渣,让人不能忍受。两种观点的碰撞非常有趣。
土得掉渣
本来我这样的外省人是不会去看什么《大地恩情》的,但我喜欢刘德华,而刘德华又偏偏在他曾经的专辑里深情地吟唱了“河水弯又弯,冷然说忧患”,还更加深情地回忆起这部片子曾伴随过的快乐童年。于是当某一天在电视里突然听到“弯又弯”,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然而看到的还是跟想象的不一样。想象中,跟“河水”、“忧患”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起码应该是类似于《上海滩》这样传奇的片子,再不济也得是个《霍元甲》。然而都不是,事实上《大地恩情》要土得多。
那天我看到的第一个情节是这样的,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里,一个苦哈哈的老头正在赶全家人上床,于是老婆子上了大床,儿子们上了小床,孙子上了小小床。只有一个年轻人没上床,他一脸苦大仇深(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地呆立在地上,许久才走到一块小布帘旁,一掀。接下去的画面让我恍然大悟———一个新娘子正坐在一张床上。于是苦大仇深的年轻人小心地把帘子拉严实了,然后吹熄了蜡烛……过了几天,我又无意中看了另一个情节,还是那家人,所有人正呼天抢地,嘴里叫着“阿花”的名字。再看了一会儿,才明白原来是清兵来过,把“阿花”抢走了。再看了一会儿,又明白“阿花”原来并非什么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而是一头怀了猪仔的母猪!“真是土到家了!”我跟我的广东籍朋友这么抱怨。事实上,除了上述加起来不到20分钟的情节,我实在无法在这部剧情苦哈哈、颜色灰蒙蒙的电视剧前再多坚持一秒。不料朋友一脸严肃地说:“你不知道这部剧在广东人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几代人都是看着这部剧长大的!”我这才发现,在这个“文化大同”的现代社会,原来还是有“根”这一说的,就像我亲爱的刘德华唱的“若有轻舟强渡,有朝必定再返”,这种感情现在20岁以下的孩子是很难理解的了,而我今年25,还能稍微感受个皮毛。在告别了朋友之后,我突然想起了老妈去年春节寄给我的《太湖美》。听着“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我想起自己已经两年没回过家了,明年春节是不是该回家看看。(小蝉)
魅力依旧
《大地恩情》上世纪90年代初播映的时候,在广州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卡拉OK生意也淡静不少,大家下班后都齐齐回家看电视。父辈们津津乐道的是张瑛的表演,因为张瑛是他们年少时的偶像,今日谢霆锋式的万人迷人物。我们则对衣衫烂褛的剧中人物九斤、六斤印象深刻,以至于大家并不记得“六斤”扮演者刘志荣的原名,而是称他为“六斤”。《大地恩情》的成功真是一种奇特的现象,满眼是残垣败瓦,演员穿的也是破衣裳,怎会当年就先赢得了注重包装的香港人的喜爱,后又赢得了重视内容的广州人的青睐。
借珠江台重播《大地恩情》之机,细细想想,发现《大地恩情》的成功绝非偶然。首先主题歌很有魅力。听着关正杰演唱富有岭南歌曲风味的“河水弯又弯,冷然说忧患”,会被撩起片片思绪,又或是一些关于过去的回忆,这些回忆不必都与剧情有关,然而却能让人坐下来看这部电视剧,油然而生地起了了解剧情的愿望。当然,歌曲只是一件美丽的外衣,要让美丽具备持久的魅力,关键还在剧情与演员的演技。《大地恩情》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有钱的容老爷、留学生容二少、贫困的农民杨大可、知识分子孙老师、游手好闲的杨二可、趁火打劫的村长,他们每个人都存在着各自的生存危机,在乱世的背景下,他们的利益冲突、人性本色都有了充分展示的舞台。这样就使《大地恩情》情节多样、冲突丰富,剧情跌宕起伏,吸引了观众的持续关注。张瑛、岳华、刘志荣等经验丰富的演员,加上李赛凤、鲍起静、余安安等有实力的花旦,更使该剧群星璀璨,演员斗演技,剧情出彩章。
看惯了三角恋、多角恋、清装与古装等等脱不开的套路式电视剧,《大地恩情》就如一股清新的风,用低矮的草房、绿色的田园、晨曦的鸡鸣、深夜的犬吠构筑出乡村的美丽景色,幽默风趣的方言俚语以及农民式的机智和狡黠,也让观众在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的同时,理解到人生的趣味与真谛,更重要的是该剧表述的是淳朴宽容的处世之道,抗争奋进的价值观。种种因素相交织,使《大地恩情》卖点多多,浑成经典。(陈艳冰)
(夏天/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