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6年成立的民生银行为标志,民营资本开始进入经济的核心领域———金融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民营资本已经控制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5%左右,保险公司的7%,证券公司的13%,以及10%的信托公司和50%以上的金融租赁公司。此外,在财务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中,也有民营资本进入,而在城市信用社中,更有着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在少数小型金融机构中,民营资本已占据控股地位。
但总的来看,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才刚刚开始,其资本占比和市场影响力还十分有限。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并特别强调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
金融领域正在为民营资本开启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与国有金融机构改造
第一,参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造。
作为风险的集中反映,就是四大银行积存了大量不良资产。在1999年剥离近1.4万亿元不良资产转入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后,2002年末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6%。如此巨额的不良资产,单靠财政消化是不可能的,只有多方设法才有可能解决,即国家出一些、通过战略投资者筹集一些。
银行经营效率不高,难以与国际大银行展开竞争。
从各项经营指标来看,我国与国外银行均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四大银行中最高的中国银行仅为4.31%和0.27%,而国外一般商业银行的管理目标分别为15%和1%以上;如果从人均指标来看差距更大,四大银行中人均利润最高者,尚不及美、英前4家银行平均数的八分之一。从利息收入占比来看,四大银行平均达到90%以上,非利息收入比重很小,而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一般在4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在入世的背景之下,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四大银行改革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要通过股份制改造,解决已存在的巨大金融风险,即不良资产问题;二是要努力把四大银行办成能与国际一流银行竞争的金融企业。
这两方面改革都需要民营资本的参与。
第二,参与证券公司改造。
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艰难的调整过程中。近三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效率直线下跌:今年一季度,股票融资的比重仅为2.3%,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1个百分点,其中A股筹资同比减少了58.2个百分点;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去年证券公司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今年前三季度继续亏损,亏损额达34亿元;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依然低下,违规行为有增无减,整个市场秩序未得到根本改观,市场仍旧充斥投机行为。
为解决证券市场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点措施包括:第一,解决历史遗留的全流通问题。第二,完善市场主体的运作机制。第三是进一步改善证券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第一条解决的是市场运行的基本制度和基本规则问题,第二条解决的是市场主体的竞争规则问题,第三条解决的是市场外部条件问题。
以上三条都与民营资本有关,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第二条。
在证券市场主体中,最重要的是证券公司。投资者可以离场,因为上市公司可以放弃筹资。只有证券公司才是必须始终完全依赖资本市场而生存。同时证券公司作为连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桥梁,又是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其功能的发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本市场的运作质量。
目前证券业的行业结构基本上还是国有证券公司占据支配地位,行政色彩和地域色彩浓厚,在用人机制和经营机制上具有浓厚的国有企业色彩。这样的政府背景和国有背景使得证券公司的经营不可能避免国有企业所具有的不良特征,而且使得监管机构对于证券公司的监管和规范变得非常困难。而近两年股市的低迷,又将一些经营不善的证券公司推向破产边缘,为化解风险,争取生存,肯定会有一些公司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证券公司改造方向是:第一,增资扩股;第二,引进外部投资者,改善内部治理结构。
除了两类金融机构之外,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出于化解风险和改善经营状况的需要,也面临着产权结构改造问题。此外,现有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数十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尽管已经实现了股份制,但由于股东大多为国有企业,事实上也仍然存在着产权不明晰问题和治理缺陷,需要进一步优化产权结构。
参与金融并购重组
入世之后,外来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由于金融业的获利空间巨大,金融是外资最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预见,在2006年过渡期结束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高端管理技术和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进入中国市场开展竞争。这种迫在眉睫的竞争态势,不仅对我国金融机构、而且对金融管理当局都构成极大的压力。在这一背景之下,加速金融业结构调整以增强竞争实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金融业结构调整,将主要通过并购活动来进行。
第一,扩大规模、寻求规模效应的需要。无论是银行业还是证券、保险业,在某种意义上,规模就意味着实力。第二,业务整合和市场细分的需要。为迅速进行业务整合,消除管理劣势、产品劣势,购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第三,拓展市场、获取市场份额的需要。收购是进入不同地区市场和业务领域的最快途径,近年来国内金融业早已开始并购尝试。第四,开拓新业务领域和实现协同效应的需要。在低水平竞争下,各银行的盈利模式趋同———依靠利差获得主要收入。通过多样化服务获取收益将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而兼并、收购则是迅速实现业务开拓的一条捷径。
此外,随着我国参与世界金融竞争的程度加深,放松管制和金融制度创新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这种放松在客观上为金融业购并和重组提供了条件。今后5-10年,我国金融机构将进入结构调整的高峰期,并购活动将会大量发生。
应该看到,民营资本参与金融结构调整进程仍然存在障碍。比如,金融市场准入管制在短期内还不会完全取消、进入成本较高、金融人才缺乏与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等。四大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在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改进,股权也不会全部放开,特别是不可能让非国有资本控股。民营资本比较可能进入的领域可能是较小的地方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等。
可能的风险
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可能遇到如下风险。
第一,成本过高将影响未来收益。
某些行业如保险,是一个大规模长期投入稳定发展的行业,根据国际经验,从建立到盈利,一般要5-7年。例如加拿大宏利人寿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成立于1996年,但直到2002年才达到盈亏平衡。
对于一些习惯于快速见效的企业家来说,可能很难有长久等待的耐心。
第二,缺少竞争优势。
民营金融机构的最大优势是机制灵活,获利能力较强。同时没有过去的包袱,可以完全按照规范企业制度建立治理结构。但是也有缺陷,如公信力不如国有银行。信用是金融的基本核心,国有银行只要国家不倒,银行信用就会存在。相比之下,民众对民营银行的信心就差了许多。国家银行除了国家信誉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客户长期体验等带来的因素。基础设施不如国有银行具备优势。遍布全国城乡的网络、上下一体的清算体系等都是国有银行的巨大资产,建设发达的金融网络和人力资源不仅需要金钱,而且需要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竞争加剧,获利空间压缩。作为利率改革的试点,温州地区信贷领域已出现部分结构性买方市场,商业银行贷款压力较大。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宽的措施要发挥作用,前提是银行需具备对风险的识别判断能力,否则还是难以实现风险和利率的协调统一。同时,由于吸收存款利率的部分放开,高成本负债还可能带来新的利率风险。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张承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