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媒体人士倡议发起,中国轻音乐学会及北京金州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全国音乐界及重要媒体共同举办的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评选活动将于2003年12月20日在北京揭晓。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本次活动策划者之一的乐评人金兆钧。
问:身为一个记者,我觉得流行音乐或者说大众音乐的奖项这几年已经太多了。号称覆盖全国范围的奖项就有十来个。这个奖项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答:我想强调的是,首先策划者看到,已经有很多业内人士在这么多年来做了很好的工作,无论是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也无论是比较官方的还是民间的。这些奖项都对中国流行歌坛或者更宽泛地说对大众乐坛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问题由此而来,我们总说“格莱美”,却忘记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业内化的奖项。也就是说,今天如此名声大噪的奖项仍然保持了它特殊的尺度:音乐界及相关人士的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这个“学会奖”的目的就在于此。
问:但是我觉得其他很多奖也在强调这个啊?
答:问题不在于强调什么,而在于不同的奖项一定要给业内和社会有用的信息。例如,我认为,如果是电台排行榜,就一定要突出“人气”这个概念;如果是电视排行榜,就一定要强调视听一体的概念;如果是销售榜,一定能够如实地反映市场占有率这样的概念。中国这么大,地域文化如此丰富,不会只需要一个榜,一个奖项,何况我们还要更多地加强与海外的合作。
问:这个“学会奖”到底强调什么,怎么和其他的奖项有所区分。
答:中国轻音乐学会是一个国家一级学会。它既不是传媒,也不是企业。是能够面对大众音乐生活的一个学术性群众团体。所以,我们有条件做成一个完全专业的奖项,而不必顾及群众反映和媒体态度。
问:这样不会“脱离群众”吗?
答:恰恰相反,因为一定会有唱片业界、媒体的其他奖项,我们才可能做成这样的奖项。它的目的也直接明确,就是告诉业界人士自我圈子的真实反映。
问: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答:很简单,我们组成了一个约300人左右的评审团。他们由词曲作家、歌手、编曲、录音、制作人乃至出版、发行、传媒等与唱片制作发行传播有关的人士来组成评审团。他们的地域分布和职业分布都相当广泛,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家争论多年的“公正”问题。因为我们认为,“公正”的结果并不存在,但公正的设计和公正的程序完全可以做到。这是我们第一个措施。
问:以往我们总听说“分猪肉”这个说法,你们能避免这个问题吗?答:能!问题很简单,我们理解所有的公司和歌手希望得到好的成绩,这与他们的市场推广密切相关。但是,任何一个奖项都只能是为了促进业内的实际进步,而不是为了给面子。面子是虚假的,成绩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不想遭遇这种尴尬,采取的措施也很简单,就像你知道的,第一轮到正在进行的第二轮评选我们的评委完全是背对背的独立投票选举方式。上一次的提名奖如此,最终一轮也将如此。我们还委托了国外公司和公证处来参与这个工作,所有的组委会成员都不可能知道最终的结果。例如,本次颁奖的总导演甲丁也不能知道。所以他很恼火,他很难设计节目。
问:这是个实际问题,你们在首体办颁奖,靠什么招徕观众?
答:我们不想招徕观众,因为这是一次音乐大会,你已经知道,我们的提名奖揭晓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600余位音乐人士。这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中国乐坛的兴盛,从根本上讲靠音乐人们的共同努力,而不是靠商业运作。尤其是一个奖项更不能仅仅靠明星来促成。这里有一个关系,就是没有明星,难以吸引眼球,但没有音乐,明星又何以存在?我们的兴趣还是鼓励创作、鼓励探索、鼓励团结。但我们一定会给明星以公平。例如,按照我们的设计,有些歌手很怕不能得到大奖而不愿意出席。但是,我们不会像某些奖项那样,你不来就不给奖,来不来我们还是照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