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陈晓黎通讯员顾敏
今年下半年的电影市场上,进口大片遇到了港产片(含与内地合作影片)的强力挑战,几乎平分市场。香港影人频频赴内地,或为影片造势,或寻找与内地的新合作。自7月初中国政府公布了与香港特区的“最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港产片将不再受进口配额的限制,享受国产影片的待遇,搭上了“京九直通车”。此举再一次改变内地电影市场格局,引发内
地电影从业人员的思考。
在内地观众中,香港电影一度与好莱坞电影一样具有吸引力,尤其是武侠片、动作片,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自1994年内地开始以分账方式引进海外大片以来,以成龙为代表的香港电影曾经在分账影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1995年、1996年、1997年的春节档期,皆是成龙电影在向全国人民贺岁。同样,在东南亚及其他华语电影市场,香港电影也曾经是市场的宠儿,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然而,随着近10年来美国电影将扩张重点转向亚洲,面对大投资、高科技的好莱坞电影,香港电影开始节节萎缩,首先是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东南亚的份额大幅丢失,其次是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牌导演、明星纷纷赴美。这两年,香港电影基本只剩下本埠市场。
因为香港电影在制作上与好莱坞大片的差距,也因为在版权保护上的差距,自1995年电影的新载体VCD、DVD风靡之后,香港的制片商在增加了VCD、DVD等音像版权收入的同时,也损失了相当一部分影院的收入;好莱坞大制作高科技电影的增多,香港电影院的形态在那段时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条件落后的大会堂式的单厅电影院逐步被多厅影院所取代;高成本影院的建设势必会影响到电影票价的攀升,观众的主体也由蓝领演化成具有消费实力的白领为主,随着观众层次的提高,一度以古惑仔等边缘人物为表现主题的香港电影创作者面临痛苦的转型;香港演艺界盛行明星制,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制片人大多不敢冒推新人的投资风险,反复起用“熟面孔”,致使那些明星酬金逆市飞涨,占电影成本的一半甚至更多,真正用于电影技术方面的经费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明星档期紧张,身兼数职,连连轧戏,其结果导致港片总体水准下降。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公布的与香港特区的“最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对电影制订了详尽的政策:港片可以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片可享受国产片待遇,故事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内地,港资在内地发展影院可以控股经营……这无疑给香港电影打开了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吴思远分析,亿万内地观众将让港片获得丰厚的回报,这就使港片的拍摄可以放心地加大投资,提高质量;内地要求影片既有娱乐性又有思想性艺术性,这将对港片的生产起到指导意义,促使香港拍出高水平的影片;港片不必一定是内地故事,这又会鼓励港片题材的多样化;内地和香港的电影工作者从此可以在人才上互补,香港演员更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大家携起手来,共创中国电影的美好未来。香港著名导演徐克也表示,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在这个机会下融合在一起,一定会产生新的力量。
内地电影界的不少人士则认为,香港电影和香港粤语歌曲一样,长期以来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运作模式和生存方式。香港电影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属性,决定了它对市场屈服和对观众的迎合。香港电影投资商要避免与生俱来的“水土不服”,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调整的。导演冯小刚认为,港产片搭上“京九直通车”对内地电影是一件好事,有竞争才有生存危机,才有改革的动力。双方如能规范合作,有机协调,取长补短,华语电影将会迎来一个迅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