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徐静蕾带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回母校电影学院,经受最不带任何商业色彩、最严格,甚至是最为苛刻的一次大检验。院长张会军亲自出面安排了电影放映等事宜,徐静蕾也为这次“省亲”暂停了《来信》的拍摄。
电影学院历来是检验导演处女作最为“严酷”的一道关。当年冯小刚、张艺谋等大牌也都冒着被轰下台的风险历经此“劫”。这里没有明星、没有商业炒作,只剩下赤裸裸的对
艺术的纯粹探讨和追求。也正是在这里,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领军人物。
影评人江小鱼指出:在“母性”题材依然长江后浪追前浪地涌现之时,对“父性”的美学追问似乎总是处于尴尬和贫乏的艺术窘境。如果说上个世纪之初鲁迅在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启蒙性呼喊,而在本世纪之初,由一个叫徐静蕾的为人之女所创造的第一部经过体制首肯的独立白话电影《我和爸爸》,则发出了“救救爸爸”的恳切焦虑。中国从来匮乏“审父意识”,徐静蕾以影像的形式为我们的传统和时代填补了这一富于勇气的空白,它的意义也许要过若干年之后才能真正呈现出来。
在这个看似柔弱、单薄的小女子面前,许多业内人士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惶恐,因为他终于知道了自己作为职业导演的贫穷。尤其是那些以导演为生的人,最终会痛苦地发现,自己努力多年才能稍微领略的电影秘密,今天已被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孩轻易地掌握,甚至比自己做得更好,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沮丧的呢?
影院方面,凡是看过这部片子的,都说真没白看,比那些只能满足眼球的进口片有意思多了,因为这部影片能满足你的“心”——真是值得介绍给大家。于是北京数家影院联合推出了“家庭套票”,其优惠程度相当于买二赠一,目的就是希望能把这部近年来罕见的、非常特别的影片介绍给大家,让全家人有一个共同“贺岁”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