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傅庆萱
“自《我爱我家》之后,我的所有作品都没能超过第一部。”作为中国情景剧的开创先河者,导演英达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情景剧产业研讨会”上坦率承认:“做了10年情景剧,我始终在等待有人超越我,可是直到今天《我爱我家》还站在排头,这让我既高兴也有些忐忑。”这番话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中国情景剧的现状:作品不少,精品难找,而这一现象背
后的最大原因就是情景剧缺少好的“写手”。
走过10个年头的中国情景剧,从1993年至今先后出现了北京的《候车大厅》、《闲人马大姐》,上海的《老娘舅》、《开心公寓》,广州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等一大批作品,但真正让观众有口皆碑的仍然是《我爱我家》。“情景剧逗不逗,关键在编剧。”英达说,不少人认识上有偏见,认为情景剧就是小品,是茶余饭后的逗乐,只要找个景,弄几个人,贫上几句,再加点噱头笑声就成了。其实喜剧的创作难度要比悲剧大得多,特别是情景喜剧要让观众高频率地发笑,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就要爆一个笑料,这就更难。梁左的英年早逝和王朔“金盆洗手”,也让英达更感叹“高水平的编剧太少!”
中国文联影视艺术中心副主任丁道希说,目前情景剧稿酬与电视剧相比差很多,有多少人愿意花心思做这件事?据了解,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东北都在拍情景剧,但成熟的写手不超过四五十个,水准也参差不齐。英壮忧心忡忡地说,好剧本少得可怜,不少剧本很不成熟,笑话说得很幼稚,也许讲一遍观众还能容忍,但两遍过后就会招人烦了。
与电视剧产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不同,目前情景剧还处于“卖方市场”,尤其是随着众多投资商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一个又一个专门播出情景剧的栏目接连开出,剧本创作的速度和数量都跟不上市场的需要,“等米下锅”的播出方就只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英达坦言,拍《我爱我家》时,光写前40集剧本就用了10个月,而按现在的进度,45天就可以拍完40集。美国最走红的情景剧《老友记》一年固定只拍26集,每一集都是精品,连续10多年演而不衰。而英氏公司现在每年要拍200集,英达形容“身后总像有大老虎追着,疲于奔命”。在这样的创作状态下,拍出的作品质量显然难以令人乐观。
缺少“好米”下锅导致了大批观众的流失,据尼尔森公司的收视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国内情景剧的观众大多为高中文化程度以下、中低收入的人群。国内唯一的情景剧网站负责人冯冰认为,改变中国情景剧后继乏力的窘境,关键是急需培养一支稳定、成熟的编剧队伍,没有好的剧本为依托,情景剧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