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
2003年1月6日,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后遗存的“活化石”之一,资深影人童月娟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上海市博爱医院,享年89岁。2003年12月13日,同是89岁的谢添在京平静辞世,可谓“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落叶之静美”,为他的电影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年初到年尾,这一年,我们送走了中国文艺界五位鼎鼎大名的泰斗:吴祖光、马三立、谢添、施蛰存、童月娟。百年有多长,永远有多远?即使活至百岁,以100年为单位的一个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过短短的一瞬,何况身后的那些虚藻浮名。老艺术家们离去的时候,用自己朴素的告别方式提醒着后人:“生命可以稍纵飞逝,可人却不能没有骨气和信念……”
生于夏花葬于秋叶
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吴祖光先生因病于2003年4月9日在北京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86岁。作为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学者、戏剧家,吴祖光自幼就有神童之称,20岁在戏剧文学界已负盛名,著有《风雪夜归人》、《闯江湖》、《花为媒》等众多名作。
“做了八十一年的中国公民,毫不夸张地说,我确实是饱经忧患、苦难备尝;也应说是祸福相依……”81岁时的吴祖光,这样平静总结自己的一生。他最后的时刻走得很安详,儿子吴霜这样形容:“他终于解脱了,找妈妈去了……”
和他同样宁静告别人世的还有相声界泰斗马三立,这个从一个在旧社会“撂地”的艺人,到如今相声界的一代宗师。提起马三立,人们马上会想起一个留着中分头发的瘦削身影。他的相声就是生活,他的生活就是相声,一句常挂在口上的“我今年85岁,体重86斤;明年我86岁,体重85斤……”这就是大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老一辈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谢添,12月13日上午6点10分,于北京积水潭医院逝世,享年八十九岁。据谢添导演多年的老朋友,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洋介绍,谢添走得很平静。虽然他患有哮喘病,做过手术,肺部也有病痛,但临终前没受什么罪,再加上高龄故去,用老话讲,算得上“喜丧”。
悼念大厅的背景音乐不是普通的哀乐,而是肯尼基的萨克斯曲——《回家》。谢老想要回家。他在遗嘱中叮咛道:“自己的后事一定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一切从简。自己的骨灰希望能撒在挨近天津的渤海中,因为我是天津人,情系自己的故乡……”在人生的最后一步,他终于得以如愿。
海上繁花凋而不谢
崛起于上海30年代的文坛泰斗施蛰存先生,于2003年11月19日上午的上海华东医院,平静地走完了99岁的曲折生涯。他的离去,被认为标志着继上世纪钱钟书、王国维之后,中国文学界通史经纶、学贯中西的“大家时代”走向终结。
这位非常有个性的老人,时常有自己惊人的见解,说不做的就不做。有一个电视节目做他的专题,曾请他在电视上露下脸,他回绝了,说绝不献丑。听说哪个老人又去世了,他就感叹说“要死要死”(要命要命),与他同龄的只有巴金先生了,很寂寞。
同样在今年告别传奇一生的,还有上世纪曾经风靡沪上的资深影人童月娟。作为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新华影业公司女掌门,童月娟在30年代的上海滩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她的影业公司支持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恐怖片《夜半歌声》,自己还多次和王人美、白虹等众多“头牌”红伶同台演戏。
更重要的是,中国解放前拍摄的3千多部电影至今留存的不到五分之一,而童月娟则完好地保存了其中的相当部分,并捐赠了一大批电影拷贝给香港电影资料馆……一代影人的香消玉陨,让人在迟暮的黄昏中依稀看到了30年代的老上海,那一代电影王朝衰落的背影。
侧影
五十年不变施先生
他喜欢别人叫他“施先生”。这个称呼50年来不变,不管是学生还是朋友。
老人住的是三层楼的老房子,书房里从天花板到地上全是书,书桌边大大的落地窗,可以照进冬日温暖的阳光。平日施老就坐在窗边的一张藤椅上,身上披了件衣服,感觉身体是蜷缩在里面。精神矍铄,脸上神采奕奕。
“他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这是施先生的学生们对他的评价,身体好时施先生很有兴趣地听着学生们聊校园里的活动,还不忘提建议。要求年轻人多读古书、读原著,还特别强调英文。学生们当然对这位中国现代新小说奠基人精通法语、英语等多国语言的才华充满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