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文坛粤军能否重振雄风?
http://ent.sina.com.cn 2003年12月29日10:31 南方日报

  广东作协在改革中寻找希望

  文坛粤军能否重振雄风?

  本报记者 张燕驰 实习生 李 培

  金羊岁末,广东省作家协会成立50周年座谈会在广州举行。会上,老、中、青三代作家济济一堂。文坛粤军能否重振雄风?记者分别采访了广东省作协有关领导及老中青作家代表。

  曾有三个闪光时期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廖红球和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谢望新,回顾了广东作协50年的历史。

  1953年广东作协成立时,会员只有34人;50年后的今天,广东已拥有全国、省级、地市级作协会员5000多人。50年来,广东出现了欧阳山、秦牧、陈残云、萧殷等一批全国著名作家,他们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广东中青年作家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文坛发展的中坚力量,保持着广东文学蓬勃向上的势头。 3个闪光时期支撑起50年来广东文学的血脉、经络——

  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作协在成立之初就酝酿着“盘古开天”的伟力。1953年5月28日,广州作协(广东作协前身)成立之时设有专业作家组和诗歌、小说、戏剧、电影剧本等创作组,孕育出文艺界4大领军人物欧阳山、秦牧、陈残云、萧殷及其代表著作——欧阳山的《三家巷》、秦牧的《花城》为代表的散文、陈残云的《香飘四季》、萧殷的文艺理论著作等。广东作协《作品》杂志也于其时创刊。

  第二个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文学在思想解放运动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最早孕育对“四人帮”文艺路线的批判。1979年2月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吕雷的《海风轻轻吹》以及《在小河那边》等小说在《作品》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且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与此同时,结合对《我应该怎么办?》、《在小河那边》等小说的讨论,《作品》杂志还组织了有关文学作品描写爱情问题的“笔谈”,冲破了“四人帮”在文学作品中设置的不能描写爱情的禁区。这一时期,是广东文学最辉煌的时期,广东文学不仅引领了当时中国文学的潮流,而且也引领了中国思想文化解放的潮流。当时的《作品》杂志风行一时,在全国的发行量近70万份。

  第三个时期是新世纪以来,广东文学经过长期的积淀,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时期,具备了再次崛起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广东文学“现实性、当代性、当下性”的独特文学品格进一步显现,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高歌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折射出岭南文化唯实务实、兼收并蓄的风格。其中有不少亮点:刘斯奋的《白门柳》获得茅盾文学奖、陈国凯的《大风起兮》、吕雷、赵洪的《大江沉重》以及杨黎光的报告文学作品和以谢有顺、盛可以为代表的青年作家也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但近10多年的广东文学创作并没有走在中国文坛的最前列,而是处在京、沪、陕、鲁、湘、浙、苏等文学大省之后。现在是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了。

  率先改革文学体制

  省作协负责人回顾广东作协组建、发展文学院的24年,认为体制改革的两次“领头”,同样是广东作协50年历程的闪光点。

  第一次领头:1979年组建广东文学院,在全国最早建立专业作家体制。据资料显示,当时广东作协作家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欧阳山等老一辈作家提议在全国率先成立省一级的专业文学创作机构。广东文学院的组建聚集了当时最具活力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作家,对于培养文学人才,繁荣广东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作用。这一次“领头”,弥补了作家断层,为广东文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领头:新世纪文学院改革,打破专业作家体制、打破终身制。专业作家体制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对广东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一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2000年,广东文学院第一次改革启动。通过竞聘,文学院原有的几名专业作家落聘,8名文学新人签约文学院,另有13名青年作家被聘为文学院院外作家。此举打破专业作家终身制,不但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文学院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今年11月,为了进一步打破作家被“养起来”的思维定势,文学院全部采用签约作家的方式,并启动重点文学创作扶持基金的实施方案。这一改革标志着一个旧的文学创作体制的终结,实行了半个世纪的中国专业作家体制首先在广东寿终正寝。

  崛起之路还有多远

  在谈到广东文学未来的崛起时,省作协负责人说,广东文学要抓住“两个载体”、“两个突破”、“两项竞争”。“两个载体”:一,筹办国际华文文学节。有了国际华文文学节这个载体,就可以把广东办成有世界影响的华文写作中心;二,明年春召开全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这个大会已经停开10年。我们借助这个大会作载体,对广东青年作家及其创作给予一次新的检阅和激励,也为广东文坛培养后备力量和新的中坚力量作准备。“两个突破”:一,小说的突破。我们要努力培养有创作实力、创作天赋、创作潜质的小说家,通过他们带给广东乃至中国文坛一些新的惊喜;二,新人的突破,广东文学突破与超越的着眼点仍然是新人。这一点我们也毫不含糊:谢有顺不算是新人,但是他的确年轻,他在中国当今批评界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近两年深圳又出了一个盛可以。“两项竞争”,一是刚刚完成的广东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的竞聘,二是广东文学创作重点扶持基金项目(选题)的竞争。我们希望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尽量将目前相对优秀、拔尖的人才吸纳进来。

  老中青作家指点广东文坛

  不能丢弃传统

  韦丘(老作家):广东文坛应该培养自己的人才。我认为外省作家可以来应聘,但是更应该注重对于广东文学人才的培养,注重维护广东文学的风格、品格,只有让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作品在全国文坛上叫响,才能实现广东文坛的再崛起。另外,创新不能丢弃传统。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后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但是广东文学更应该肩负塑造健康精神家园的使命。

  应有三个特点

  杨黎光(中年作家):广东文学要再度崛起,必须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兼容性。广东文学应该首先打破地域的狭隘界限,不能以地域划分特色。岭南文学应该是一个大范畴,具备海纳百川的气魄,应该善于吸收各种文化,包括海外文化。岭南文化不应该是单一和封闭的。同时应该善于吸收各地的人才,使他们在广东结出文学硕果,这同样是一条广东文学的崛起之路,而单纯靠地域特征而走崛起之路不足为取。

  第二,多元化。广东文学的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同一性,应该让不同的流派交相辉映,百花齐放。文学在电视媒体大行其道的年代更应该积极地探求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比如文学与影视的渗透。时代瞬息万变,单纯的风格和模式是不能占有未来发展的较大空间的。

  第三,个性化。文学是讲究个性化的,没有个性就无从崛起。广东文学应该逐步形成有深度、有影响力和非狭隘性的观点和风格,这样才能够在全国文坛扮演分量更重的角色。同时,还应该注重形成自己在全国叫得响的代表作和代表作家,形成一个这样的团队,这对于带动整个广东文坛以及提升整个广东文坛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样的过程还需要一定时期的积淀。

  打破文化幻觉

  谢有顺(青年批评家):广东文学要真正崛起,首要就得打破那种自以为是的文化幻觉。我常想,今天的广东文坛是不是过分夸大了这几十年来广东文学的成就。比如,北京有老舍、汪曾祺、王蒙等人,上海有巴金、张爱玲、王安忆等人,浙江有周氏兄弟、茅盾、金庸等人,他们的书至今还摆在各家书店的醒目位置。试问,广东有这种分量、这种影响力的作家吗?没有。所以,文学的成就和辉煌并非我们自己封赏的,关键是看专家和读者认不认。而我认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水平,并勇敢地将自己摆在全国的竞争舞台上,作家们才会感到压力和差距之所在。这是观念的突破。封闭和自我满足,一度是广东作家面临的最大障碍,现在,到了该觉醒的时候了。

  另外,广东作家要大力扩大视野、吸纳新知,要坚决摒弃那些陈旧、落后的文学思想。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与全国的作家对话、交流,你才可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创造和开拓。还有,我们应该看到,多元化才是文学发展的正途,但在目前的广东文坛,衡量文学的标准太过单一了——只看是否得官方奖、只看是否被官方评论家承认;否则,你写得再好,在现有的文学体制里,都是不被注意的。这种狭窄、单一、僵化的文学标准是非常荒谬的,它将窒息一大批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作家作品。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迎新春健康美食大献礼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快来提升躯体魅力
更恩爱的超级法宝
非常笑话
嗒!只要点下这里
马上进入爆笑天地
图片
铃声
·[朴 树] 白桦林
·[和 弦] 她的背影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手机搜索,英明选择!
企业网上商机市场!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酒楼小姐抱怨旗袍开叉太高:腿毛都露出来了!老板咬牙…
每日2条,30元/月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0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