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小宁)为期四天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在新年的第一场细雪中落幕。昨天,来自组委会的不完全统计,本届图书订货会成交码25.9亿,比上届增加2.3亿。从图书订货种类来看,排名居前列的仍是教育类图书,少儿类的引进版图书,生活类的人文旅游图书以及文艺类中的传记、名人回忆录。而从图书订货会显示出的出版走向来看,文学资源目前已构成垄断,经管图书资源则趋向分散。
本届图书订货会,共有554家出版社、近100种期刊参展。首次邀请的69家海外华人书店代表在本届图书订货会上也有所崭获,列入组委会统计之列的14家境外华文书店,订货码洋达236万,新加坡的三味书屋与上海书局还达成了40万码洋的版权贸易。
同样的国际展览中心,同样的展场格局,今年的图书订货会自始至终在一种平静有序的状态中进行。大部分展台,都不再有人强制性地塞书目给人。几张圆桌,几把椅子,闲散随意中,暗含之意就是用书品说话。虽然各式各样的新书推介依旧不遗余力,但是那种借图书订货会杀出一匹黑马的态势却不再存在。“多了一丝沉静,少了一份浮躁”,成为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本届图书订货会的普遍印象,而这一局面,在一些业界资深人士看来,是图书市场步入正轨的一种表现。“套用中信出版社展台上的一句广告语,‘商业思想改变商业世界’,现在是市场规律在左右图书市场,许多出版格局早已形成、出版资源都已划归得当。”本届图书订货会组委会秘书长黄国荣先生分析说,“书业竞争到今天,出版资源的重新配置已经形成。拿文学类图书来说,南有长江文艺社的‘九头鸟’,北有春风文艺社的‘布老虎’,外加老牌的人民文学社与作家社,有实力的作家作品资源都集中在四家文学出版社,别的出版社想要竞争到重头作品已经不太可能了。”“与文学类图书资源垄断不同,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把目光集中投向经营管理类图书,今年中信出版社推“管理者书廊”,清华大学出版社着力打造“清华经管”品牌,都使这一类图书品牌竞争愈趋激烈。”
今年的图书订货会,如果说平静中还蕴育着风暴,站在风头浪尖上的便是发行体制改革。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业首先开放的环节,发行改革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人心。此次图书订货会,中国法律图书公司打破社的界限,以法律图书联合体形式统一打造法律图书品牌;由高教出版社控股创建的蓝色畅想发行有限公司,以开放式的渠道吸纳出版社加盟,打造全国性的发行中盘,都给出版发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