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文化世家”过文化年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1月25日14:41 扬子晚报

  众所周知,南京的甘熙故居,是被称为“戏曲世家”的甘家旧宅。与戏曲、民乐皆有渊源的甘家,以南京为“根据地”,后人分散在全国各地。今年春节,甘家后人基本是各自过春节,或许因为去年的正月十五,大家相聚南京民俗博物馆,今年也就少了几分兴致。而南京的甘家后人之一汪小丹,春节期间照例和爱人前往深圳看望女儿。身为南京昆曲社社长,这几天她虽然远在深圳,却不忘和在南京的原红豆馆主溥侗家的后人保持密切联系,为南京的昆曲迷筹划春节期间的活动。

  热爱昆曲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成立于1954年的南京昆曲社,是由汪小丹的外公甘贡三组建。成立之初,社里的曲友最多达近100余人。1980年南京乐社恢复活动,甘贡三次子甘涛出任社长,而如今昆曲社社长的接力棒又传到了甘家后人汪小丹的手上。

  家中有甘贡三这么一个戏痴,儿子女儿甚至媳妇女婿都酷爱戏曲,均擅长表演。汪小丹的父亲汪剑耘于1951年在上海拜梅兰芳为入室弟子,有“南京梅兰芳”之称,而汪小丹的舅父甘南轩、母亲甘长华、姨母甘纹轩均擅长京、昆两个曲种。生长在如此浓郁的戏曲氛围之中,汪小丹从小耳濡目染,又有外公“软硬兼施”,也学得几支曲子。1957年,甘贡三还曾携汪小丹前去电台录他所教的曲子。汪小丹回忆当年外公教曲,一边戒尺,一边糖果,可谓有赏有罚。旁边还有一小堆火柴棒,作为拍曲的计数用,没有拍到十遍、二十遍不允许上笛唱。汪小丹的其他表兄姐妹也受到同样的待遇,甘贡三当年见人就要人学曲,家中还有将甘贡三比作“武训劝学”之说。

  在如此影响下,汪小丹担任南京昆曲社负责人以来,一直为昆曲迷们定期开展活动。而汪小丹的姨母甘纹轩,也同样在上海担任上海昆曲社的负责人。甘家后人在秉承甘家传统上一直不遗余力地努力着,也正因为这样,昆曲爱好者才从未间断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张皓

  四代孙家人的“空竹人生”

  孙兴荣,88岁。孙永庚,64岁。孙光辉,36岁。孙明莉,10岁。这是南京城里一个极其普通的孙姓人家里的四代人,然而他们又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空竹人生”。直至今日,每逢春节,依然是孙家一年当中最忙碌最辛苦最劳累的时候,但也是关系到全家人生计的关键时刻。

  今年春节照例,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孙家的第三代孙光辉,就一直在夫子庙的摊位前守到深夜。不只是卖空竹,还要现场表演抖空竹。“我早上六点就要起床,中饭根本没时间吃,一直要忙到晚上九十点才能收摊。”

  孙家的空竹,在南京可是响当当的“品牌产业”。孙家的老爷子孙兴荣,是制作空竹的民间艺术家。21岁随师父学习制作空竹,满师后自立门户,创下“荣记”品牌,自此做起制作批发空竹的生意。虽然当年全部是手工制作,但孙家一年做万把个不成问题。孙永庚作为孙老的儿子,没有完全学会他的手艺,只是在每天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做做。倒是孙子孙光辉,学会了爷爷的整套手艺,成了做空竹专业户。“我从16岁开始做空竹,到今年整整20年。说实在话,年轻的时候怎么可能没理想?可是对祖传的手艺也很好奇,毕竟当年爷爷做空竹的时候,我都是打下手,心里很明白这全是他老人家一斧一斧砍出来的。为了不让祖传的手艺在自己手上失传,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以此为生。”这20年里,看到别人做餐饮、服装生意,开出租车,孙光辉从来没动过心,就一心想着怎样做好空竹。“一个空竹有78道工序,一年才能完成。平时不可能做什么生意,只有等到春节的时候,才能卖出1000多个。”

  但为了让我们能一饱眼福,孙光辉特地从夫子庙赶回家,叫上爷爷和女儿,一起在家附近的甘家大院里抖起空竹。不一会,就见眼前空竹飞转,耳边鸣声回荡……遗憾的是他们只能表演几分钟,因为几分钟后,小孙又得赶回夫子庙的摊前,为全家的生计而忙活了。张皓周毓

  李福忠李为群:京剧世家的苦与乐

  再过几天,我省各剧院的演员,又要开始一年一度的春节下乡慰问演出。身为省京著名的花脸李福忠、李为群父子,自然是这次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年三十的喜庆气氛还没过去,父子俩就已经在家里开始为下乡演出做起了准备。

  春节还在为戏忙前忙后,这全因了李福忠家是个京剧世家。家里不仅有李福忠和儿子两个花脸,李福忠的爱人也是京剧演员,专攻武旦。而儿子李为群最终成为专业京剧演员,里面还有段颇为感人的故事。

  李为群小时候,因为父母每天都要排练演出没人带,所以常被放在后台。而深知学戏有多苦的母亲,并不愿让儿子继续干这行。在李为群三岁那年,大年三十晚上,父亲去演出,母亲不让李为群去看戏,只准他呆在家里看电视。说起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李为群还记忆犹新,“当时下着大雪,我还是坚持要看戏。于是就偷偷跑到省京剧院的门口等退票,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大叔,将票给了我,于是得偿所愿。”当母亲在戏院里找到李为群后,被他对戏的痴迷感动,特批他随父亲学戏,就这样李福忠成了儿子的启蒙老师。

  这段很富戏剧性的往事,让李为群在京剧演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在戏校呆了8年,那个苦啊,练得都尿血,但还是想练,想来这与我从小打娘胎里就听京剧不无关系。”李为群走上舞台后,父亲成了他的忠实观众,每场演出必看,看完回来彼此还要进行业务探讨。就连不是专业京剧演员的妹妹,也成了李为群的戏迷。

  更有意思的是,李为群的爱人在怀孕的时候,采取的胎教就是听李为群的戏。所以儿子李兆祥今年才3岁,就已经将京剧唱得有声有色,而平时吃饭,更是不听京剧就不肯吃,用李为群的话来说就是,他儿子的娱乐就是京剧。张皓

  老马家的剪纸是个宝

  逢年过节,旧式人家总爱买上好些剪纸,贴在家里充充喜气。民间剪纸艺人,也随之成了个老派名词。然而从去年开始,南京民俗博物馆的剪纸厅,在春节期间却一直人头攒动。原来是南京的剪纸世家传人马连喜老艺人,春节里也没闲着,照常在厅里接待游人,表演剪纸。今年刚过了初三,马老在家里就坐不住了,急急赶到民俗博物馆,为马上就要开始的“游客接待工作”做好准备。

  出身于剪纸世家的马连喜老人,今年已经69岁。马家三代以剪纸为生,马老的祖母马老太、父亲马志宏都是当年苏、皖、沪剪纸业中的著名艺人。马家常在这几地走动,靠着代代相传的剪纸手艺为生。说起当年学剪纸,马老一下子来了兴致。“我11岁学剪纸,那会家里生意特别好,我8岁时剪着玩的东西,也有人花四五个铜板买了回去。不过比起父亲我还差得远呢,他当年剪一天一夜,就能挣一百块大洋。”

  在我们看来简单随意的剪纸,在马老的眼里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剪纸对一个人的文化底蕴要求挺高,因为它的基本功是工笔画,所以学起来并不轻松。而且当客人下订单后,就得没日没夜地剪。

  记得有一年腊月天,雪下得很大,父亲却还要剪纸到深夜。”而后来为了给南京的师兄帮忙,马老离开当时还在上海的家人,只身一人来到南京,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

  “民俗博物馆建成之前,我已经退休,年纪大了,所以春节总呆在家里,真正动手剪纸已经不太多了。自去年馆里找到我后,我又忙起来了,尤其是到了春节,手上的活就一直不断。”边说,马老边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我们看,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剪纸,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别样魅力。而家传的剪纸样品,则令马老禁不住感慨,在这几年,他一定要将这些祖传的剪纸作品一一研究,使之传承下去。张皓 周毓

  喻继高搬新家过新年蒸包子包饺子热气腾腾

  猴年初一的上午,记者来到著名画家喻继高坐落在莫愁湖畔的新家采访。一进门,就看见一家人围着餐桌正有说有笑地蒸包子、包饺子。到底是艺术之家,连做面食都讲究造型:案板上,包好的饺子像元宝,刚出笼的包子像宝宝,老家徐州带来的土特产麻片像金叶子,加上沾着面粉的手,笑意盎然的脸,整个就是活动着的年画,浓浓的年味迎面扑来,这景致在眼下城里普通人家已然很少见。

  说起来,喻老的一大家都在美术圈子里,可平时各忙各的,难得一聚。老伴屠美如,是南京师范大学幼儿教育博士生导师,也是我国第一位幼儿教育的博士生导师,对幼儿美术教育有特别研究,可谓著作等身,年逾70,仍未退休;女儿喻慧,是江苏省国画院花鸟画研究所所长,年前刚刚举办了个人新作展,全新的作品风格令人刮目相看;女婿徐累也是画家,省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忙着《都市水墨画展》的事儿;儿子喻勤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工作,媳妇喻丽是《江苏画刊》的编辑,虽说是过年,可人人都忙得不可开交。而喻老自己就更不用说了——身兼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省美协副主席等数职,既要自己创作,还得组织鼓励各地的美术家创作,年前刚刚完成了为中南海怀仁堂创作的丈二巨画《春和景明》,年后更是任务不断,第十届全国美展、省中国画书法作品晋京展览、应老家徐州市政府之邀回乡举办个展等一个接一个排得满满的,得有多少作品!幸好刚搬的新家有了个大画室,可以画大画,这个年还是得在笔墨丹青中度过了。今年72岁高龄的喻老属猴,正好是本命年,他戏称自己是退而不休,忙得比以前更欢了。

  大年初一,一家人放下了手中的事,难得地聚在一起,你和面我擀皮,蒸包子,包饺子,一屋子的热气腾腾,这才有了记者看到的热闹喜庆的年画场面。陈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 新闻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