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梅花档案》热播 张宝瑞:手抄本是种反抗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17:10 千龙新闻网

  原作者自述创作背景

  号称内地版《午夜凶铃》的反特恐怖剧《梅花档案》目前正在各地热播,不久后将与北京观众见面。《梅花档案》根据上世纪70年代风行一时的“梅花党”手抄本故事改编而成,由《誓言无声》导演毛卫宁执导,周杰、董勇、苏瑾、海青等国内当红影视明星联手打造。近日,文学评论家吴欢和原作者张宝瑞就手抄本小说的创作进行了一席长谈。手抄本是对
人性的反思

  问:湖南经视播出《梅花档案》一剧时,收视率最高点竟达到40个点。你作为原著作者如何看待这部电视剧?

  答:这部剧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该进入中国电视剧史,其基本原因:一是定位于中国首部悬疑惊悚电视剧,思想观念上是重大突破,二是它在“文革”时期是流传最广的一部手抄本,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哪一个没有听说过梅花党的故事?

  问: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大么?

  答:比较大,但是基本上保留了手抄本的特色,如一幅梅花图、太平间的秘密、五朵梅花、人体炸弹、白薇身体上的梅花图等。如果完全按照原著去拍摄,费用太高,因为原著涉及梅花党在大连、重庆、南京、北京、武汉、香港、台湾,甚至巴黎、仰光、吉隆坡、缅甸金三角等地方。

  问:你觉得“文革”手抄本的真正意义何在?

  答:有人说,手抄本犹如“文革”时期我们嚼过的玉米面窝头和菜团子,可是你们别小看这些菜团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坛陷入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悲惨境地,但是富于反抗意识、想象力的中国人不能容忍文化沙漠中长途跋涉的饥渴,于是民间口头文学不胫而走,各种手抄本应运而生。诞生于“文革”时期的“手抄本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由于当年手抄本基本不署名,而且在长期的传抄中被不同的人加工,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文学创作,它反映了人们对人性、情感的渴求和反思。我是老三届毕业生,1969年3月进入北京铁合金厂当炉前工,不久当生产班长。在班里有十几个人。我为了调动大家干活儿的积极性,于是就给大家讲故事。我最初讲的是梅花党的系列故事,包括《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太平间的秘密》、《一幅梅花图》、《金三角之谜》等。当时的故事有的我写下来,通过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的哥哥,到西北当兵的表哥,到东北军垦,山西、陕西插队的同学,流传到社会上。在300多种手抄本文学作品中,我写了20多部,至今仍保存着十多种手抄本原创手稿。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尽管发生两次废佛焚卷事件,但是隋末的有志僧人静琬在京西石经山毅然发起石刻佛经运动,历经一千余年,经数万僧人的磨砺,终于完成石刻大佛经,北京石经山云居寺也被誉为“北京的敦煌”。我觉得,这就是“文革”手抄本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我也是在手抄本的创作中成长起来,在1978年以初一的文化基础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问:你觉得在20多部作品中最喜欢哪一部?

  答:1971年至1973年创作的《落花梦》,它流传并不广泛,但是它深刻,是那个失语时代的叛逆作品。

  《落花梦》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早在那个时期就愤怒地鞭挞了“买官卖官”现象。枚千颂(谐音没钱送)即使考试名列前茅,由于没有钱贿赂主考官,结果名落孙山。考布尚(谐音考不上)虽然考绩糟糕,因为有钱贿赂而当上了高官。作者诗云:“寒风落叶泪千行,满腹才学满纸香。无奈茅空官场落,只将考榜做钱箱。”招贤国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高度赞扬了燕昭王任人唯贤,批评了任人唯亲的现象。10号大院是我创作的起点

  问:电视剧《梅花档案》在广东、上海等地播出,你能不能多谈一些?

  答:应该说,我6岁到22岁时的旧居北京东城喜鹊胡同10号大院对我的创作影响非常大。10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住着十几户人家。院里有三个精神病患者。大院唯一的一幢两层的建筑就在我家的对面,女主人带着两个女儿和父母一起生活,别人都叫她王老师。王老师家窗户上的所有布帘子总是挂得严严实实的。王老师的母亲是一个每天买菜的老婆婆,她驼背,从楼上下来的时候,把楼梯踩得嘎吱嘎吱直响,我一听到这种奇怪的声音,就忍不住出去张望。这些人,使10号大院充满了神秘的感觉。在日后我创作《一只绣花鞋》故事的时候,王老师的两个女儿就成为了故事里黄家姐妹的原型人物。左邻唐

  家,户主原是开滦煤矿的资本家,他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唐家三姐妹成为我小说中白家三姐妹白蔷、白薇、白蕾的原型人物。10号大院西邻一处西洋式建筑,是我后来创作《一只绣花鞋》时描写的梅花党北京总部的原型建筑。我并不满足于做“内地金庸”

  问:我知道你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陆续推出了9部长篇武侠小说,《八卦掌董海川》、《醉鬼张三》、《太极奇侠传》、《东归喋血记》……这9部小说结集为《中华武林长卷》,横跨唐、宋、元、明、清、民国千余年。梁羽生、萧逸、刘绍棠欣然为你写序,被人誉为“大陆金庸”。最近这些年你又开始写当代文人的都市生活。你如何看这种完全不同的创作?

  答:我的创作面比较宽。其实,我并不满足于做“内地金庸”。1992年我突然暂时在武侠小说方面封笔,我想更直接面对社会现实,进一步挖掘人性。近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创作了《你到底想要什么?》、《人为谁活着?》、《老庆》等反映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在武侠的看法上,我与金庸是相同的。1995年,金庸来北京,我们相谈甚投。我们都认为“武侠”二字中,侠比武重要,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打抱不平是小侠行径,以天下为己任,才是大侠之举。当然我的创作资源还有《梅花档案》悬疑惊悚系列、金蔷薇文化沙龙深刻探讨人生系列、后现代主义神话系列、中国佛教系列等等,文学艺术价值和市场效益都比较大。“文革”已经过去27年了,手抄本也已进入历史的档案,但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火生生不息,中国人的英勇顽强的精神永恒!(来源:北方网)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 新闻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