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民俗背后的文化基因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1月30日10:11 北京日报

  过年这几天,人们可以在北京电视台1套中看到这样一个小节目:由“老北京”、满族作家赵大年给观众讲述关于老北京过年的“老理儿”。节目虽然每次播出只有1分钟,但内容却贯穿了五千年。

  民俗是历史积淀的时尚,时尚是与时俱进的民俗。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如同圣诞节对于欧美人,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在老辈人眼里,过年是贴对联、祭祖、吃年
夜饭;在小辈人记忆中是发压岁钱、放鞭炮、穿新衣。这是固定的程序,缺了这些,就不成其为春节了。那么2004年的春节,这些民俗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贴对联已经不像过去那么讲究了,只要在红纸上写上吉利话就行,更多的是镶以“旺”和“发”的字眼,因而像“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这类联子只能在乡下见到;祭祖这一项已经被大多数的家庭所省略,出外吃年饭的也不在少数;放鞭炮早已被有关部门禁止;串门拜年已被电话、短信以及电子邮件所取代;而过年逛庙会的习惯,也由于电视里的精彩节目、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冲得淡漠了很多;新锐一些的家庭干脆全家出门旅游过年;以往节间百业歇停,如今的商家无不意识到“节日经济”大有可为,巧立与历史传统和未来愿望相匹配的“名目”,赚个盆满钵满……这些民俗的变迁无一不反映着新时代的风尚。

  新旧民俗的消长,是时代的生动写照。今天我们观察这些民俗的变迁,既非猎奇,也不是要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从另一个角度在观察时代的同时去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因为民俗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中共同的层面,它表达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意愿,其内核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无意识和有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欣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 新闻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