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葡萄常”传人欲招外姓徒弟(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04日11:53 京华时报
  作者: 卜昌伟来源: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图为“葡萄常”第四代传人常秀忠。本报记者 蒲东峰 摄
  本报讯(记者卜昌伟)北京传统工艺“葡萄常”并没有失传。去年12月20日,本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葡萄常”难寻绒鸟不再》的文章,文中写道,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负责人表示,“葡萄常”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不见踪影,一门曾经盛极一时的民间艺术就此失传了。近日,一位自称是“葡萄常”后人的读者来信称“葡萄常”并没有失传,自己的父亲常秀忠就是“葡萄常”的第四代传人。昨天,记者见到了常秀忠。他表示,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他愿意打破家规收外姓徒弟。会做“葡萄常”的只剩一人

  今年67岁的常秀忠老人,住在广渠门铁路桥附近的一个简陋的大杂院里。十几平方米的小屋中除了日常生活用具外,并无其他值钱的东西。老人翻着褪了色的人物照片说,“葡萄常”三代传人常在、常桂馨、常玉光分别为自己的曾祖父、祖父、父亲,“父亲去世早,我七岁起就拜‘葡萄常五处女’为师学艺。1983年前后还带着几个徒弟在工厂里生产‘葡萄常’,后来工厂倒闭就赋闲在家,而徒弟也都先后转向其他行当。现在会做‘葡萄常’的恐怕就剩我一人了。”

  据老人回忆,当年“葡萄常”的生意异常红火,品种丰富,马奶子、玫瑰香、龙眼等高达几十种。这些产品除了行销全国外,更多的是出口美国与英国,“外国人很喜欢这东西,那个年代一串葡萄通常能卖近百元。”常秀忠说,“然而,随着更多工艺品的出现,再加上‘传内不传外’的家规,上世纪70年代末,它的产量就开始锐减,随后就被人渐渐淡忘。现在知道‘葡萄常’的人很少,更不用说能见到它了。”外国人想学也愿教

  尽管20年没有制作“葡萄常”了,但常老对这门手艺仍然熟稔在心。“这是门宝贵的民间艺术,我不希望它在我这代失传。”老人说,他的儿子倒是喜欢这门艺术,但是儿子在中国残联工作,有自己的工作和理想,所以只学了制作“葡萄常”的一点皮毛就没再学了。“趁着现在身体还不错,我想打破‘家规’把它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老人对于徒弟并无太多的要求,“‘葡萄常’的制作工艺非常烦琐,特别是吹玻璃、调色、上色、上霜等绝活,非一日之功就能学会。想要学习的人首先要热爱这门艺术,还得有悟性与心性,而且还要有不怕苦与累的品质。外国人想学我也愿教。”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于志海得知“葡萄常”仍有传人后,惊讶之余欣然表示将于近日与常秀忠联系,并计划针对“葡萄常”的工艺与市场价值举办一次交流与研讨会。链接

  葡萄常:北京的一种传统工艺,最早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它是把玻璃料烧化,然后用吹管吹成一颗颗葡萄珠,退火后再把它们连结成串,最后配上枝叶,喷上白霜。这些葡萄珠有紫色、绿色的,还有绿中透紫的。颗颗晶莹饱满,挂霜带露,恰似真的葡萄。当年慈禧太后还赐艺人常在为“天义常”,后彭真改其为“葡萄常”。

  葡萄常五处女:民国至解放初期,常桂福等常家五位“葡萄常”艺人因为“传女不外嫁”的家规,加之本人不愿出嫁,皆终身未嫁,后人称她们为“葡萄常五处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 新闻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