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目睹演艺圈之怪现象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07日05:16 中国青年报

  红警苏红不懂爱

  实在没有想到一直以软幽默见长的崔永元,竟然以“焦点访谈”般的尖锐,抨击《手机》。在冯小刚提倡“人要厚道”的时代背景下,以前一直“非常厚道”的小崔如此不厚道起来,使人不由得不对“厚道”一词产生一点联想。

  其实冯小刚提出“做人要厚道”,恰恰是他自己不厚道的缘故。

  鲁迅早就说过,中国人提倡中庸,是因为中国人不中庸的缘故。

  冯小刚从来也没有厚道过。当年的《编辑部的故事》彻底颠覆了社会主流语言的严肃性,竭尽刻薄之能事,而他却在这里脱口而出“做人要厚道”,既像是对自我的标榜,更可能是他要求别人自毁长城。所以厚道一词是骗人的,是一种语言的霸权。

  但按照崔永元在《实话实说》中一贯的厚道形象,他实在没必要如此反应激烈,毕竟他为《手机》提供的不过是他现实中的职业,而不是他的全部个人生活。

  尽管如此,通过崔永元所作出的异乎寻常的反击,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影视圈里云山雾罩的几许真面目。

  一是圈子现象。

  崔永元揭开的《手机》花絮,绝对要比任何的正儿八经的宣传文字要详细、有趣得多。从中我们倒可以看到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是如何创作的。可以说冯小刚正是把圈子里的那么丁点大的事情,东拼西凑,万变不离其宗,从而不断克隆出冯式喜剧来。

  在冯小刚的电影中,作家是最常出现的一个形象。而从崔永元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冯小刚显然不愿意再像过去那样,把作家拿出来作为他的表现核心了,于是,向崔永元借用一下他的职业、经历及风格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了。在借用崔永元的职业外壳的同时,冯小刚也塞进了自己足够的圈内人的生活际遇与人生经历,就这样急功近利地炮制了这样一个俗套陈旧的《手机》情节。

  可见圈子里的生活提供了电影的基础。正因为圈子太小,所以圈子现象在方便了取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不小心诱发兔子吃了窝边草的后患。瞧冯小刚惹的这个事,都是圈子惹的祸啊。

  二是恶评现象。从崔永元滔滔不绝地对冯小刚创作内幕的揭露,可以看出目前的影视圈里是只有互揭老底,而没有评论。

  试想一下,如果崔永元没有被影射,那么,他肯定是高高挂起,绝对不肯对自己的哥们儿的缺点说一句话。

  但现在被伤害了,所以,在记者的挑拨下,也来揭露对方的伤疤了,才使我们作为看客看出很多文艺圈里的内幕消息。

  现在有一个怪现象,一部艺术作品出现,要么是哥们儿姐们儿出场,互相吹捧;要么圈内人揭底,是互相贬损,极尽下流污秽之能事。而中性的客观的就事论事的评论,却是一丁点儿也没有。层出不穷的丑闻、内幕代替了理性的对艺术的评论,酷热与冰冷的两种对立的态度,交善与交恶的眨眼间的转换,轮番作用于中国影视,极大地伤害了中国艺术圈的创作环境。大量的非讨论艺术本身的恶评,代替了理性的探讨,所以中国影视作品的反馈信息中听不到鞭辟入里的评价,能听到的都是交恶后非要置对方于死地的乌眼鸡般的杀手锏。

  三是起哄现象。既然正当的理性的影视评论的缺位,那么娱记们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影视中人私生活的挖掘上,一有风吹草动,娱记们就嗅觉灵敏地一拥而上。

  就说这一次与崔永元对话的何东。前一阵子全力声讨冯小刚,冯小刚也写文挖苦了他一下,何东在《中国文化报》还专门还击冯小刚。这次,何东专门采访崔永元,竭力把这匹老牛哄抬得怒发冲冠,倾洒出这一篇亘古未有的战斗檄文。于是报纸热闹了,娱乐圈又有新闻了,战火又升级了,但中国影视创作有进步了吗?没有。我们需要冷静的就事论事的评论,而不是其他因素干扰着一部艺术作品的观看解读。这一点不能不让我们引以为戒。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