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补锅匠(冰糖葫芦)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06:1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韩振远

  或许是好多年都没有看见补锅匠了,那位老人进了巷口,没喊几声,就招来了生意。大家注意到,那老人嗓音嘶哑,吆喝声全然没有当年那些补锅匠悠扬嘹亮,也没有补锅匠该有的行头,穿着和一般老年人几乎没什么两样。从模样上也看不出什么来,花白的头发,一脸纵横曲折的皱纹,看样子有70岁上下。唯一有些特别的,是老人的腿有些瘸。这很不适合
在大街小巷游走。不过大家很快又发现,老人身后不远处放着辆自行车,这是以前的补锅匠从没有过的。女人们提来了漏锅破盆,围着老人七嘴八舌,家长里短地问了几句,就知道了这位老人果然不是真正的补锅匠。不过是儿子病逝,老伴又卧病在床,才出来补锅混饭吃的。

  补锅是一种简单劳动,几乎不需要什么技术,这一带很少有人把这当一门手艺。靠补锅来维持生计的人,在大家眼里,和叫化子没什么两样,大家拿出锅来补,多少有些施舍的意思。

  过去,游走在大街小巷的补锅匠,多是高平人,那是个贫瘠的地方,出两种手艺人,一种是补锅匠,一种是理发匠。高平的补锅匠多以父子二人为伴。孩子大多十一二岁。每至一处,父亲点火生炉,孩子手提一根火钳,作为补锅匠的标志,沿着街巷、拖长了嗓门,用尖亮的童音喊:哎———补漏锅哎———声音拖得很长,凄凉哀婉,让人同情。若一晌午招不来生意,到了吃饭时,孩子会托着一只大碗沿门乞讨。

  我那时还小,和小伙伴一样,把这些小补锅匠叫“补漏锅”,有些歧视的意味。每有补锅匠来,和一群孩子跟在小补锅匠后面,学着他们的外地口音起哄。

  “补漏锅”补锅,以疤计价。大家都知道价格,临补锅时总还要问问,小“补漏锅”用童音把价格说成了顺口溜:“一个钯子两毛钱,两个钯子三毛钱。”有大洞,需要烧坩锅、化铁水来补,价钱另算。补锅就不光要按价出钱,还要从家里撮来一簸箕烟煤来,供烧坩锅用。等火炉生着,只见浓烟滚滚,小“补漏锅”把风箱拉得呼呼响,几个锅补好,脸就熏成了黑色。

  不论谁拿来漏锅,补锅匠总要先用一根钢钎,在漏处反复刺探,把周围的铁锈除去。这样,小洞就变成了大洞。女人们常为此和补锅匠发生口角。后来,读《厚黑学》,厚黑学原理中,就有一条叫“补锅法”,是说遇到难办的事,就是要像补锅一样,先把事情弄大。想来作者当年也是看过补锅的。

  补锅匠平常到处流浪,一辆破板车,拉着所有的家当,黑呼呼的铺盖卷,黑呼呼的工具,被黑呼呼的人拉着,一路吆喝,走到什么地方晚了,就睡在什么地方,有生意做的时候,也动手做饭。饭极简单,只求填饱肚子,不辨滋味。常见的是炒些葱花,下面条,做好后,坐在炉边,胡乱扒进肚里。直到现在,在我们家乡,谁家若是做了这种饭,便自嘲是“补漏锅”饭。

  我见到的补锅匠,都是一个样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补漏锅”就成了贫穷流浪的代名词。有一位大我几岁的朋友,小时候,家境贫寒,穿着不整,如今已经40多岁了,还被人叫“补漏锅”。“文革”刚结束那几年,看了李谷一主演的湖南花鼓戏《补锅》,其中年轻的补锅匠英俊潇洒,被美丽的姑娘围着,幸福得让人羡慕,就觉得太浪漫了,是拿受苦人开玩笑。

  到底是时代不同了,眼前的这位补锅老人,身上一点也看不出了当年“补漏锅”的影子,一面不急不慢地干活,一面不卑不亢地和女人们取笑。女人说:“这老汉,看样子就不像个补锅匠。”老人说:“那你说我像个啥?”女人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倒像个当掌柜的。”老汉听了哈哈笑,说:“不错不错,是给自己家当的掌柜。”到夕阳西下时,老人收拾好了工具,对女人们说,再不回去老伴就等急了。说着,一抬腿,上了车,招招手,一会儿就没了踪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2月09日 第七版)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