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炉灶变迁情依旧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08:2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天

  当我每天三次围在灶头边想着弄点什么给家人吃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小时候奶奶妈妈在灶头边弄好吃的东西时,我在一旁迫不及待的样子。

  小时候,我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奶奶家的灶头是用砖和泥土砌起来的。炉灶上面有
两个直径四五十厘米的灶眼,一个烧饭用,一个烧菜用。还有另外一个称为“铁罐”的小灶眼,直径十几厘米,里面老是放满水,当饭菜烧熟时,水也烧得很热了。要使用里面的热水,需随取随补,相当节约能源。每个灶眼的后面开着一个长方形的洞,往里面送柴火。送柴火很有技巧,什么时候可以多送,什么时候要少送,都有讲究。快过春节时,奶奶在灶头一直忙个不停,白色的蒸汽从锅盖上“噗噗噗”地溢出,全村都弥漫在过年的肉香、鱼香、酒酿圆子香里……

  快要上幼儿园大班时,母亲把我接到了她的身边。那时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我们主要是吃食堂。母亲想办法弄了一个煤油炉,我那时还非常喜欢闻那煤油的味道。煤油炉功率太小,主要是热一下我要持续一两个小时才能吃完的饭菜,青菜常常是热得发黄了我还没有吃完。

  后来我们一家终于在苏州团聚了,整个20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都是用的煤炉,那是圆柱型的小铁炉。那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股淡淡的煤气味,到快过年时,父亲会带着我拿着各式各样的票券去办年货。母亲会把煤炉的风门开到很小一点点,拿一个小铝勺在煤炉上摊蛋皮包蛋饺。它象征着金元宝,是那时候苏州过年必备的年货,几乎家家户户都一样。

  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家用上了液化气灶。我还记得我的一个同学将液化气炉的火描写成“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受到了老师的称赞。液化气是罐装的,罐子很沉重。每次下雨下雪父亲去换煤气时,全家人总替他担心。父亲换完煤气回来,经常会担心地说:“将来老了,换煤气可怎么办?”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家换上了管道煤气,父亲的担心变成多余的了。从最早的煤炉,到罐装液化气、管道煤气,自从我们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以后,烧菜烧饭的任务就成了我母亲的“专利”。她从最初的用冷水下面条,到现在的业余“一级厨师”水平,都是从生活中一点一点历练出来的,慢慢地会烧了菜,烧香了菜……

  我在外面时间久了,就想吃母亲烧的饭菜,不管是什么原料,也许体味的就是全家人在一起时暖哄哄的感觉吧!现在我在美国的公寓里炉灶是用电的,炉灶是美国式的,但我烧来烧去还是中国内容的饭菜。炉灶在变迁,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奶奶到母亲到我,不论在乡下、城市,直到国外,在炉灶前忙碌的总是女人。现在我也和奶奶、母亲一样,慢慢地会烧了菜,烧香了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2月11日 第七版)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