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行动散文”记录文化抢救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14日10:27 今晚报

  本报讯(记者高丽)2004年《收获》杂志为天津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田野档案”。新春首期刊发的是《武强屋顶秘藏古画版发掘记》。该专栏由于与冯骥才所从事的民间文化抢救融合在一起,动态的发现和深入的思考,文化的批评和丰富的感受结合在一起,一问世便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

  冯骥才目前正在投入地做着两件事情,一个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对全民族的
民间文化进行拉网式的普查和梳理。另一个是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做的“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专心做这两项工程的同时,为何还在《收获》开辟这样一个专栏?对此,冯骥才谈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作家的本能。我对整个民间文化的关注,自始至终离不开作家的视角。在外来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我觉得我们的主体精神在丢失。就是最近10到15年,国民精神迅速粗鄙化,中国的文化也被粗鄙化了,我们对自己的主体文化缺乏文化自尊心与光荣感。这时候,我想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要回到我们文化的原点来整理,来看看我们自己原有的文化载体怎么样。在现代化的冲击中,民族文化它肯定是首当其冲的。我的整个想法没有离开作家的思维,全凭写作已经无济于事,只有付诸于行动,而有了行动,有了感受,作家就会有写作的冲动。”

  有读者把冯骥才的这个专栏称为“行动散文”。冯骥才认为文体上,确实是有意识地想开创一种新文体,把最有价值的东西写下来。“在写作时,我确实很难把我写的东西归类到文学的哪一类,既有散文的成分,也有纪实的成分,也有思想随笔文化批评的东西。这几种东西用任何一种文体都无法表达全方位的感受和我内心的东西。所以,我把它们四合一放在一起了,试图成为一种新鲜而完整的东西,大家给了它一个新名词:行动散文,我也接受。”

  冯骥才说,对于文化抢救中的一些重大收获都将会在《收获》上发表。他说开专栏的最大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平台,呼唤人们关爱自己的文化,培养民族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审美。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