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09:27 广州日报大洋网

  《报告》全文2.2万多字,共分“2003年工作回顾”和“2004年工作安排”两大部分。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2月10日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广东省经受住非典型肺炎疫情等严峻考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加快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增创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环境五大优势,突出抓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国民经济增长加快,效益大幅提高,活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本届政府工作开局良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了坚实一步。

  ——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政府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增强

  沉着应对,果断决策,科学防治。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抗击非典斗争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奋起抗击。及时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始终坚持不停产、不停课、不停市、机关不停止办公。广泛开展防治非典知识普及运动、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非典向农村扩散。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妥善处置非典引起的市场抢购涨价风潮,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达到96.2%的高治愈率。广东省抗击非典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为全国抗击非典斗争积累了经验。

  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善疫情信息网络。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省政府安排15亿元,专项用于省级和困难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1个地级以上市和57个县成立了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检验中心。

  抗非典科技攻关取得突出成绩。成立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整合全省资源,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加强对非典诊断、治疗方法和病原查找等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率先探索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救治非典患者的有效方法,率先获得国家批准的非典快速检验试剂盒新药证书和非典治疗新药,非典分子流行病学及解析非典冠状病毒分子进化规律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铸就“抗非典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钟南山及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一批先进模范、先进集体,涌现了邓练贤、叶欣、陈洪光、范信德等英雄人物,形成了“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充分展现了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广东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经受住严峻考验,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能力增强。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经济增长创近八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7048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5350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8.8:50.4:40.8变为7.8:52.4:39.8.全省国民经济步入新的较快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

  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优质稻和高价值经济作物及商品林种植面积扩大。畜牧、水产养殖业等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提前实现了“十五”期间农业龙头企业突破1000家、省级龙头企业突破100家的目标,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全省29%的农户,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势头良好。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度得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共安排了18亿元用于县通镇公路建设。修建、加固江海堤围1100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68宗。营造生物防火林带7597公里。

  工业结构调整进展较快。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制定了《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装备工业增长迅速。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等九大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5.3%,支撑作用增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2.1,比上年提高11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034亿元,增长32.9%.完成了工业九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产品增加值达1650亿元,增长30%,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7%.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软件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业不断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增长32.7%.广东省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结构开始由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转变。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受非典影响严重的行业迅速恢复。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文化、教育、体育、保险、广告、医疗保健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财税工作成绩突出,金融运行平稳。财税收入在基数大、减收因素多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3280亿元,增长16.1%.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8%;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695亿元,增长11.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64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126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6.6%和18.6%。——十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保持有效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89亿元,增长26.5%.高速公路、能源建设、天然气、石化、汽车、城市快速交通、环保、高新技术产业、水利、文化等十项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完成投资705亿元。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65公里,有18个地级以上市与中心城市通高速公路。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加紧进行。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47万千瓦。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提前2个月完工向香港供水,新增日供水能力186万立方米。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和公共事业投资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下降。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899亿元,增长40.4%;技改投资634亿元,增长24.1%;房地产开发投资1210亿元,增长8.3%.通过项目倾斜等方式,加大了对东西两翼和山区的投资。民营经济投资增长迅猛,投资达1633亿元,增长30.0%。——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外源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吸收外资水平明显提高。主动承接世界产业和国际资本转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到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吸收外资增幅较大。

  全省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55.8亿美元,增长18.8%.吸收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发达国家实际投资和跨国公司投资的大项目增多,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大通关”建设加快,通关能力和效率有较大提高。

  外贸出口成效显著。采取保老客户、保传统市场、保出口渠道、保重点产品、保出口大户等措施,外贸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836.4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1529.4%亿美元,增长29.1%,实现外贸顺差222.4亿美元。克服非典疫情影响,春秋两季广交会顺利举行。一般贸易高速增长,加工贸易健康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私营企业出口潜力进一步释放,全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14776家,新增8759家,私营企业出口113亿美元,增长1.72倍。“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成功举办了2003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珠海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系列活动和巴西、阿根廷、智利经贸合作洽谈会,扩大了广东省的国际影响。外事、侨务、台务、旅游和国际友城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

  健全了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省属企业集团改制重组加快,推动三级企业联动改革,发展龙头企业取得实效。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一批国有劣势企业平稳退出市场。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逐步展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并镇、并村、并校、减人”等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全面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减负率达83.7%.省安排12.2亿元作为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确保了镇级机构、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展顺利。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建立了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依法治税理财工作加强。技术、劳动力、人才、证券、产权市场健康发展。

  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取得长足进步。有形土地、建筑市场逐步规范。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粤港澳合作水平提升,“大珠三角”区域加快形成

  按照“前瞻、全局、务实、互利”原则和“讲政治、讲大局,清醒坚定有作为”的工作方针,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港澳工作的部署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大力推进粤港澳交流与合作,促进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成功召开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和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建立起粤港澳合作新机制,拓展了合作总体思路,确定了近期合作的重点项目。为港澳服务业进入广东提供便利,推进了三地物流、运输、商业零售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试办广州、深圳等8个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发出个人赴港澳游证件150万个。粤港首次联合赴日本、韩国举办经贸技术交流会、旅游推介会成效显著。深港西部通道、珠澳跨境工业区等项目动工建设,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前期工作加紧进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顺利推进。

  ——开拓国内市场取得新成效,有效需求持续扩大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市场繁荣,农村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7亿元,增长11.4%.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形成。数字家电、通讯产品、汽车、住房等高档、大额商品消费大幅增长。

  国内市场得到拓展。与兄弟省市的经贸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举办了广东-湖北经贸合作洽谈会,组团参加了青海、广西举办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在四川举办的西部国际博览会,促成与外省企业签订合作项目498个,金额233亿元。广货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稳步提高。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广西、三峡库区工作取得新成绩。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明显。初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工作格局,推动一批企业冲刺世界名牌。全省58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7件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适时开展区域性专项整治。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取得成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大规模走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加强药品食品监督,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好转。成功化解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金融风险。政府、企业、社会信用意识增强,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出台了12个配套文件。表彰了一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成立了省中小企业局和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服务。省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民营经济实力壮大。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上年的175.3万户和25.86万户增加至185.5万户和32.3万户,增长5.8%和24.9%.一批民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6871户,其中亿元以上的154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248亿元,增长29.9%.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税收340.53亿元,增长21.4%.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加快。民营科技企业达592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28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半数以上为民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生力军。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得到加强,省安排4.2亿元支持14个市民营科技园区建设。

  ——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协调

  山区建设有新起色。山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省安排7亿元补助欠发达地区完成行政村公路建设7000公里,安排25亿元帮助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撤并路桥收费站。山区资源优势得到发挥,林产工业和森林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山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化扶贫成效显著,山区欠发达地区产业化扶贫组织达1009家,带动40万贫困户,占全省贫困户一半左右。实施“千村扶贫工程”,挂钩帮扶、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推动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施。水库移民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东西两翼发展迈出新步伐。公路、港口、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海洋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粤东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投资软环境继续改善。电子、医药、陶瓷、服装、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粤西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开展,一批大型项目相继落户,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珠江三角洲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佛山第三大城市建设加快。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专题规划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品产值突破6000亿元,增长30%.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城镇化进程加快。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对全省273个中心镇发展给予政策扶持。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中心镇逐步发展成设施配套、具有较强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农村区域中心。全省乡镇撤并17%.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55元,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增长11.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取得成效,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采取有力措施安排好灾区灾民生产生活。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建立了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措施。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6.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省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146万、954万、877万和1120万,增长5.8%、7.2%、22.2%和6.7%.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步伐加快。调整和提高了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基本解决了农垦系统、华侨农场和科研转制单位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等难点问题。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水平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力度加大。

  环境和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珠江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加强医疗废弃物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火电厂脱硫工程全面启动。全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耕地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连续实现占补平衡。全省共关闭采石场106家,投入复绿资金1.09亿元,复绿面积33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3%.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巩固中提高。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活动取得初步成效。计划生育分类指导机制继续完善,基层建设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逐步规范。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妇幼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扶助辍学儿童等扶贫助困活动取得成效。

  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有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立。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再立新功,在全国城运会上获金牌第一。备战雅典奥运会和第十届全运会工作稳步推进。

  体育产业发展加快。体育工作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国防动员、兵员征集、海边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更加团结。民政、民族、宗教、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参事、文史等事业不断发展。

  ——文化大省建设全面启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全省掀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推动全省在发展中形成新思路,在工作中采取新举措。开展了“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大讨论。以“立志、立德、立规、立业”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示范工程加快推进。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落实《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制定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立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组建工作顺利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投入大幅增加,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得到加强。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获“五个一工程”奖项名列全国第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改造薄弱学校工作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在巩固中提高。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58.8万人,增长25.7%;在校研究生2.8万人,增长29.8%.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普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加快。社会力量办学规模扩大。教育投入增加。省安排专款6亿元,用于省属高校基建贷款财政贴息。拨款20亿元帮助各市偿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历史欠债。安排近4亿元用于资助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杂费,受益人数达103万人。资助5000名贫困家庭子女入读技工学校。安排专款5亿元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扩建中小学664所。安排专款3亿元改造1000所老区、山区小学。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果,全年登记公报重大科技成果668项。知识产权工作有新进展,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3186件和29235件,增长25.7%和28.4%,继续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61.8%,专利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1%.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7%.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高技术产业带建设成绩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增加至205.9万人。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坚持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认真办理关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保持渔区稳定、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机电排灌工程建设等议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01件,政协提案460件。基层民主继续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完善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了依法治省工作的开展。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14件,提请修订、废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7件,制定和修改省政府规章6件。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加大。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复议工作更加规范。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服务、监狱、劳教工作得到加强。统计、审计和监察工作扎实推进。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坚持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以“打黑除恶”、打击“两抢”和盗抢机动车等多发性犯罪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开展“禁毒03工程”,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坚持不懈地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作斗争。

  全力维护国家安全,挫败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政府作风有新转变。按照“政治坚定、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廉洁勤政”的要求,加强政府作风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扎实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加强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广东省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广东省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心支持广东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电力供求矛盾突出;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足长远,着眼当前,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04年工作安排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落实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国际国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广东省加快发展。世界经济趋好,国际需求回升,结构调整加快。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为广东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大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拓展了广东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腹地。但是,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仍然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兄弟省区市发展势头迅猛,进一步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这对广东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条件,不断探索和谋划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2004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经济强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文化大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进依法治省;努力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以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努力做到“五个协调发展”:促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促进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解决目前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原则。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正确把握中央关于“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广东省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度较高的优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抓住重点,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县域经济发展要有新突破;产业发展要有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区域合作要有新突破。

  今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潮州供水枢纽、珠江河口整治和北江大堤加固达标等工程。着力解决缺水地区18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继续抓好雷州半岛西南治旱工作。加快县乡公路上等级和硬底化建设,基本实现全省县到镇通三级公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完成6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实施第三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开展农电体制改革攻坚战,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到户电价。

  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开发区占而未用的基本农田要立即恢复农业生产。确保全省基本农田稳定在3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00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500万吨。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将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立农作物优势产业带。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速农业产业化。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加快建设种养业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七大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制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快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制订实施城镇化发展纲要,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和城乡规划实施监控体系,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促进形成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机制。开展佛山市、兴宁市、东莞市长安镇等城镇化试点。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创新城乡管理体制。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做好村镇建设试点,规范农房建设。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开放为突破口,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为目标,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形成专业镇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专业镇的形成和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充分调动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领导责任制和部门专项治理工作责任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乡镇和村撤并力度,降低农村行政成本。强化对村级范围内筹资的审核和监督检查。继续清理整顿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项目收费,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继续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民建房乱收费和报刊摊派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手续。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有机结合,鼓励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公共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开发平台。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抓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和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做好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实施重要产业工程,重点规划建设汽车、石化、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运用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大力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茂名乙烯扩建、广州本田汽车扩建和丰田30万台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产业高级化和重型化。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制定完善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资本投入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着力发展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增强重大装备核心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能力,推进重大装备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努力使广东省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同类产品企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扩张。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内外上市。促进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合作,发展成跨国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继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名牌带动,切实加强对名优品牌的法律保护。加强对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检测工作,建立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消费者满意为宗旨的名牌评价机制。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

  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咨询、会计、法律、会展等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和流通方式,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三、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加快省属国有资产重组,积极推进劣势企业退出,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探索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企业员工股权激励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服务,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政务、市场和舆论环境。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着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鼓励农民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格依法征地,积极稳妥推动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产权有序流动。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和各类保险市场,培育和发展经理人市场。规范有形建筑市场。加快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进一步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全面推行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投资行为,积极引导社会投资。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继续推动政资、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稳步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创新行政管理手段。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信用体系,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深入开展市场经济秩序专项整治,全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严厉惩处传销和变相传销。

  整治价格垄断、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反走私综合治理。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推行注册安全主任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切实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壮大外源型经济

  努力扩大出口。积极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赋予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继续实施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增值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东、非洲、南美、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市场。加强与东盟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外贸中介组织。做好反倾销、产业损害预警和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工作。加强对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积极推行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产业招商、重点项目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商,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工业和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推动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在继续吸收港澳台投资的同时,加大力度吸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导外资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来粤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拓宽外商投资领域,推动服务业吸收外资。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积极宣传、推介广东。加强对招商引资的引导,防止滥用低地价、零地价等进行无序恶性竞争。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通关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化通关。加快主要口岸的建设和改造。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跨国经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利用境外资源,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营销体系,加快形成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指导,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抢抓CEPA实施先机,推动新一轮粤港澳合作。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积极推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加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更紧密合作。积极为港澳服务业进入广东创造条件,加强粤港澳现代物流、建筑、商业、会展、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等合作。

  吸引港澳金融、证券、期货、保险企业到广东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进粤港澳三地中小企业合作。全面提升粤港澳制造业合作水平。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的前期工作。推进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加强粤港澳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信息化、体育、口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继续开展联合招商,加大“大珠三角”推介力度。进一步推进粤台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五、继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有效扩大内需

  继续推进十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产业协调发展瓶颈制约。今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41项,总投资50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0亿元。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为重点,加快建设进度。按照电力先行的原则加快推进电源电网项目建设。衔接落实“西电东送”。做好电力调度和节约用电工作,保障电力正常供应。积极推进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和出省主干道铁路前期工作。加强沿海主要枢纽港及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建设,加快内河航道建设步伐。完善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的民航运输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广泛利用外资和社会投资,吸收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用事业建设。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清理不利于消费的收费政策和措施,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加强农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扩大农村消费。发展假日经济、旅游经济和会展经济,培育和扩大住房、汽车、电信、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办好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配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引导和鼓励广东省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开展经贸活动。继续到省外举办经贸洽谈会,着力开拓西北、西南和东北市场。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落实扶持山区发展的各项措施。加快以道路、水利以及农村电网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底21个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办好第三届珠三角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引导山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增强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带动农户脱贫奔康。继续扶持山区和东西两翼3000个集体经济纯收入3万元以下行政村发展经济。大力推进“千村扶贫工程”。更加有效开展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卫生扶贫和对口帮扶工作。抓好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山区就业。扩大山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

  促进东西两翼壮大经济实力。加快港口、高速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组织力量编制东西两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东西两翼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加强渔港建设,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增强珠三角发展后劲。抓好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专题规划的实施,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强化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建设以现代化空港、道路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等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七、进一步扩大就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实现比较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强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增加投入,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对“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针对性强的就业援助。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调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试行地方补充保险,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的后续工作,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全面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扎实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按照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以提高农民现金收入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为重点,积极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上学、就医、打官司、住房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优抚保障制度,提高优抚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保障标准的城乡困难居民实行应保尽保。加强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

  八、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财力和金融支撑

  大力培育地方税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完善地方财税制度,健全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制度。严格依法治税,加大征收稽查监督力度,确保税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

  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依法编制财政预算,严格预算管理,按照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调整支出结构,确保防治非典、促进就业、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重点支出资金需要。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事业性经费增加部分重点向农村倾斜。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创新。积极探索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对确需财政投入的建设资金,重点通过参股投资、贴息方式引导,使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财政抗风险应急预警机制,提高防范财政风险能力。开展绩效预算改革试点,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并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强化地方金融资产监管,提高地方金融抗风险能力。继续做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制定有利于地方金融发展的鼓励政策措施。妥善处置地方金融不良资产和政府债务。加大全省金融资产整合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工作力度,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九、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大省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干部群众,深入持久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切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5%,中等职业教育增长10%以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加快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建设,确保进驻高校如期开学。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就业体制、高等教育收费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推进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巩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在行业集聚地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重点突破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推进高技术产业带建设和区域科技合作,逐步完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扎实开展科普教育。加快广东科学中心和华南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做好知识产权工作,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加快人才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广东省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国内外专家来粤工作和创业。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快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认真落实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推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办法。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对体现广东特色且具有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其它文艺演出团体逐步转制为经营实体。加快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和广东粤剧博物馆建设,组建星海演艺集团。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办好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广东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和南国书香节。大力开发文化产品,开拓文化市场。发挥岭南文化优势,多创文化精品。高质量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和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等重点文化工程。

  加快广播电视微波电路数字化改造。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三个联合协作网的建设。支持东西两翼和山区基层文化发展。加大民族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力度。强化文化市场管理。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快公共卫生法制建设。加强全省疫情信息网络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项目科技攻关,突出做好非典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严防禽流感感染到人。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深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以改造薄弱乡镇卫生院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农村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促进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积极申办2010年亚运会,继续做好备战雅典奥运会和十运会工作,推进体育设施、组织、活动、管理四个网络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合法权益,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宗教团体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打击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形成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大力度培养和选拔女干部,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完善妇幼保健体系,提高母婴保健水平。营造儿童健康成长环境。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公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水平。完善防空设施建设管理。做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继续重视做好外事、侨务、台务、统计、民政、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强化环保法规和环保责任制落实。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启动《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粤港澳环境保护规划》、《广东海洋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工程。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实行污染物排放登记许可制度,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烟气治理和脱硫工程。加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着重治理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加大对危险废物的监管,实行医疗废弃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做好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加快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以及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加强珠江等江河整治工作,提高水环境质量。落实重点区域、流域整治计划,继续综合整治珠江,加强对东江、韩江、漠阳江、榕江、鉴江等流域水质保护,加强对练江、枫江、小东江等污染严重河流的整治,改善水环境。

  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加强跨区、敏感区域污染控制与协调工作,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源。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开展创建林业生态县活动,加大对农户使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山区和农村环境的生态屏障功能。继续抓好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等重点工程建设,在适宜绿化的公路、铁路两侧建设绿色通道。重视湿地、红树林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完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护海洋环境和海岸带、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强化沿海工业污染源和入海河流污染物的控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森林、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做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规划管理,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乱占耕地和林地。继续实施易地开发补充耕地和土地开发整理,确保全省耕地占补平衡。完成换发林权证工作。认真执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大力度处置闲置土地,促进土地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继续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依法管理、村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平衡。加强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推动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

  加快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重视做好老龄人口工作。

  十一、坚持依法治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步伐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切实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逐步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确保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严格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省。认真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

  做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清理现行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和行政许可实施机构,修改或废止与行政许可法不一致的规定。创新行政许可的体制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许可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和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抓紧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法轮功”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坚决打击各种刑事和经济犯罪,继续推进“禁毒03工程”,扫除社会丑恶现象。

  进一步发挥群防群治作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监狱、劳教工作。逐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积极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纠纷,依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

  加强政府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坚持“两个务必”,按照“五个力戒”和“干净干事”的要求,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坚持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虚夸浮躁、急功近利的行为,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精简会议、文电,狠抓落实,促进发展。厉行节约,防止奢侈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加强审计监督。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

  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进一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我们神圣使命,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更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来源:南方日报)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