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华社记者翟伟邬焕庆
没有低旋的哀乐,没有凝重的氛围,宛转激昂的《黄河》协奏曲的旋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告别室久久回荡。
被誉为“用诗歌点亮一个时代”的诗坛世纪老人臧克家,怀着对诗神的爱恋,安然走
了,留给世间的是不倦的诗魂。
“六十二年甜酸苦辣相伴人生路,二十四节阴晴寒暑思念到无涯。”一幅挽联在寒风中微微颤动。
“这首挽联是我们60多年风雨历程的凝练啊。”臧克家夫人郑曼谈起她撰写的这幅挽联眼中含着泪。相濡以沫的老伴在去世前的情景仿佛仍在眼前:臧克家在病重的时刻,仍很关心国家大事。每次报纸来,即使身体不适,他也要亲自看看报纸标题,后来身体实在不行了,就让妻子帮他念报。
郑曼还清楚地记得,2002年台湾诗人陈映真先生来家里拜访臧克家,虽然是初次见面,可他们仿佛一见如故。臧克家还特意找出自己创作的诗《表现》赠与远来客人。
在前来吊唁的人流中,一位手拿黄色菊花的老者引人注目。来自北京崇文区图书馆的50多岁的张九龄下了夜班后一清早就骑着自行车赶了1个多小时的路送老先生一程。“心香一瓣寄哀思。臧老的诗歌伴随着我的成长,他用质朴的语言深刻地描绘时代的变迁,文字中浸润着一种深沉的凝重感。”
“他的心是永远和青年人在一起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干部老陶话语激动:“我与臧老交往几十年,他是诗界泰斗,但对发现、培养年轻人非常重视。我曾出过一本诗集,他听说后特意写信给我祝贺并兴致勃勃地探讨诗歌创作的规律。”
灵堂外,寒风中,中国作协退休干部李一信望着臧克家的遗像在沉思。面对记者的话筒,这位老同志泪水涟涟。
“臧克家是一个激情四溢的诗人,他有儿童那样纯真的心。”李一信说:“我曾在一封信中称他是‘寿星诗翁’,他说,不要看我头发白就称我老头,我还有一颗儿童的心。以后我就称呼他‘百岁儿童臧克家’。”
“这几年有很多儿童少年给臧克家写信,当他不能一一复信的时候,就嘱咐身边工作人员,一定要给他们回信,对儿童永远有一颗爱的心。”李一信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白底黑字的横幅高悬在灵堂正中。这首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成为了送别诗人自己最好的挽联。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