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著名音乐人瞿小松质疑小琴童越来越多趋势 “大师班”学生多是钢琴白丁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2月25日08:32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傅庆萱

  有统计数字表明,上海目前已拥有数十万琴童,很多孩子甚至从五六岁就在望子成龙的父母陪同下奔波于学琴途中。然而,著名音乐人瞿小松对此却不以为然,这位在国际乐坛赢得声誉、被西方乐评家们称为“寂静的大师”的音乐家,近日在《可凡倾听》录制现场吐露:“我是从19岁才开始第一次接触音乐的!”

  多数人没摸过钢琴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与瞿小松同班的有谭盾、叶小刚、郭文景、陈其钢、刘索拉等。他们所在的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大师班”。

  可瞿小松透露“刚进校时,这些人中除叶小刚外,谁也没摸过钢琴,全都是‘白丁’!”比如谭盾下乡当过农民,郭文景是个野小子,瞿小松因为“土”和“直”,还被封了一个“狼”的绰号。

  19岁才开始接触音乐

  瞿小松“自曝身世”:少年时的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孩子王,上山、爬树、养蛐蛐,兴趣广泛,唯独与音乐无缘。

  瞿小松回忆说,16岁时,他插队到贵州农村一个叫上塘的苗寨。在那里,他和苗民一起春天种苞谷、掏牛粪,夏天锄草,秋天狩野猪,冬闲的时候为乡亲们打糍粑。劳动间歇,苗民们对唱的情歌,就像山沟沟里的野果一样甜美。也许当时连瞿小松自己也不曾料到,正是那段苗寨生活奠定了他日后音乐的根基。19岁那年,一个知青哥们想学小提琴,约了瞿小松一块儿去。就是那次,从未接触过音乐的瞿小松被启蒙老师蔡磊的琴声深深打动,从此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庆幸从小没人逼练琴

  自诩为“音乐疯子”的瞿小松说,在创作上他是“不守规矩”的。当他写自己的作品时,过去生活当中的“元气”就会走进音乐。有感于云南沧源的原始崖画,他创作出了《朦胨》,在《秋问》中他不拘一格地将贵州方言融入其中,之后的《观》、《响趣》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演奏,在国际乐坛打出了极具前卫色彩的“中国牌”。回望走过的路,瞿小松说:“我很庆幸家里没有人逼我从小坐在板凳前练琴,小时候我玩得非常快乐!我的音乐是生活给予的,那些粗糙的生命力,宽松、舒适的境界是在任何外国音乐里都找不到的。”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