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批评之刃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09:01 新京报

  书评人苏七七

  书店里关于电影的书有这么几类:一种较为专业,比如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馆”丛书;一类较为普及,比如各种资料整编性的淘碟手册。介乎这二者之间的电影评论,如果借用戴锦华“文化地形图”的说法,很有几员女侠占了山头,比如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洁尘的《黑夜里最黑的花》。

跳水夺金诺基亚赠票 南加大全球EMBA开学
三星电子再助2004WCG E歌时代来临了!

  只是一个有追求的文艺青年,如果只看看毛尖与洁尘,那就有“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的忧虑。评论的好坏,考验的还是论者的感受力与思想力,文字只是披乎其外的华美的袍。批评能不能透辟入里,在于刀刃的锋利,也在于刀背的厚度———没有这个厚度,也就没有了力度。说到感受力,当然是有天分的,所谓“灵气”,所谓“悟性”,毛尖、洁尘以及大部分“秀外慧中”的美女作家批评家,都不缺这个,但是说到思想力,却需要理论的积累与理解,以及将理论与文本,与语境化合的能力。这就是戴锦华的电影批评高出“感性批评”的地方:当别人在记着“笔记”时,她提供的是“教材”,是示例性的范文。

  《电影批评》是一本严肃朴素的教材。在将西方理论的主要流派运用到电影的文化批评上,戴锦华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的学院派电影批评,往往不是失之于滞,就是失之于空。食而不化,知而无感,变成了理论游戏。而且就算是游戏,也常常概念有余,技术不足,游戏得没意思。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好处在于理论没有把感受格式化,而她的视野与深度,又能使这种感受不流于一声叹息,能走向深入与清晰。

  举例而言,如在《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蓝色〉》一文中,戴锦华先从作者论说起,再过渡到对基斯洛夫斯基的《蓝色》的细读中。“自由必然是以孤独为其代价,享有自由,同时意味着承受孤独、恐惧与绝望。”———这种结论倒是容易得出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有情绪的辨别与逻辑的推进,结论才扎实。而将这个导演放在一个相对的时空语境中去看,避免形而上的空洞,是一个评论者的现实判断力的体现。她将基斯洛夫斯基放在现代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危机中,体会其“呈现出某种临渊回眸的姿态”,这个见解被表达得深入与优美———但戴锦华的分析不是全无瑕疵。她的批评文章有一种雄辩式的风格,细微处的逻辑转切,有时让位于排比句式的感受与结论。这种从理论到文本的文化分析,二者的结合有时也显得不那么融洽,是一种“六经注我”的态度。文本的丰富性可能对理论造成的质疑与补充,则少有涉及。

  读着这本“教材”,像是听戴锦华老师上课。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之后,能在一本教材里保持着个人的思想与语言风格,是她的个性魅力所在。也正因此,她“学院派”得不僵化,保持着一种感受与思想的弹性与活力,学院之外的爱好者读来,得到的不仅仅是消费性的阅读快感,而且有着收获与启发,是件好事。(来源:新京报)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羽泉2004北京唱演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