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余华:你已沉默得太久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09:01 新京报

  本报书评人古小即

  有一个人对我说,余华已经废弃了三部长篇小说的初稿,现在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焦虑得满眼通红。我听了毫不感到意外。谁处在余华这样的位置能不焦虑呢?他,也许是中国当代最有才华的作家,今年刚刚44岁,却已经沉默了将近10年。

跳水夺金诺基亚赠票 南加大全球EMBA开学
三星电子再助2004WCG E歌时代来临了!

  1995年他发表了一个小长篇《许三观卖血记》,此后就基本终止了小说写作。从35岁到45岁,正是一个作家最黄金的创作时间,余华却不可思议地沉默了。这期间倒是不断出现一个先锋作家寿终正寝的症候:他开始谈点音乐,谈点文学,开始写演讲稿,开始被拉到一些场合作秀,开始担任教导者的角色;他的文集开始畅销,但始终是几部旧作的重新排列组合。

  余华到底怎么了?你很难想像一个创造力如此丰沛的作家能突然沉默这么久。世纪之交文坛的黯淡,或许多少与余华、张承志这样的作家的退出有关。

  余华是写小说的人里面少有的可以担得上“才气”二字的人。他有着无可匹敌的文学和文字感觉,正是这种天才式的文学才能戏剧化地改变了他江南牙医的命运。在他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类小说里,充满了少年意气的炫技和锋利;在他的《爱情故事》、《夏季台风》一类小说里,则布下了青春期明朗的忧郁和感伤;在他稍后一点的《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一类小说里,则洋溢着一种故作冷静的悲悯。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延续了中篇小说的“实验”路数;《活着》开始回归“写实”,是现在最畅销的作品,但可能是余华的小说里相对比较失败的,因为它堆砌苦难,假模假式,人们热衷于谈论它,可能只是因为它被张艺谋改编成了电影,由此可见大众的鉴赏力是多么虚弱;最后一部小长篇《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迄今为止的巅峰之作,它以一种轻喜剧似的文风化解生活的沉重,是告别青春的作品,同时,也仿佛是余华的告别礼,他抛给读者这个小说之后,随后的十年都沉默了。

  余华的困境可能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实际上,整个“先锋派”小说家群体都沉默了,马原、格非、孙甘露,他们都再也没有拿出东西。这无疑是一种群体性焦虑。他们是上世纪60年代生作家,他们的前一代作家,50年代生作家,通常被称为“知青作家”群体,包括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张炜,还在源源不断地写,隔一两年就拿出一部长篇。这个时候质量甚至已经不重要,只要有作品就标明你存在,就像对许多老年人来说,水平可能并不重要,就看你能不能活得比别人长。当然,这群作家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张承志,他别有所求。

  尽管余华可以用各种个人原因来解释他为什么没有拿出小说,但这种窘境无疑有深层次的共性。在我看来,余华及其他先锋派作家遭遇的困境或许可以概括为“老形式遭遇新现实”。他们的写作是“不及物”的,就是说与世俗现实没有直接联系,是想像力智力的组合,是才气灵气的宣泄,他们习惯于冥想、高蹈,迷信“怎么写”比“写什么”重要;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现实变化了,无论是文坛的现实还是生活的现实,都转变为实利主义、急功近利的,这个时候受欢迎的是通俗小说化的“及物写作”,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小说就是什么样子,读起来一点不费脑子。现实的变化迫使一个作家转换看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甚至是世界观。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幽灵,游荡在上世纪90年代俗世的灰尘里。

  余华能逃脱这种命运吗?余华能在强劲的生活浪涛里重新落地为人吗?已经十年了,余华式的阅读惊喜不再出现,这对于读者同样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我们依旧在等待。(来源:新京报)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羽泉2004北京唱演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